3月21日上午,由市属国企深铁集团组织建设的深圳市黄木岗综合交通枢纽(以下简称“黄木岗交通枢纽”)下沉隧道正式通车。黄木岗交通枢纽占地面积16.9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19.4万平方米,是国内首座“桥、站、隧”一体化的交通枢纽,更是集“交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典范。
此次开通的黄木岗交通枢纽下沉隧道为城市主干路,是枢纽“隧、站、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U形槽+隧道段两部分组成,全长1320米。其中隧道工程西起福田河东侧,东至体育中心南门,隧道全长933米,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60公里。下沉隧道采用不同寻常的分幅曲线设计,将道路、建筑、结构统一融合,实现了黄木岗独有的V柱空间。隧道两端根据光学计算,设置了颇具艺术感的减光格栅,驶出隧道如同时空穿梭。
隧道的开通将极大地缓解笋岗西路、市二医院就诊的交通压力,实现过境交通与地面集散交通的分离,为大家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出行体验。自此,黄木岗交通枢纽轨道交通、道路交通、城市配套等功能基本形成,为深圳建设更高水平的枢纽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1.大力开展技术攻关
黄木岗交通枢纽下沉隧道位于枢纽车站上方,立交桥和地面道路下方,周边环境复杂敏感隧道建设期间涉及超深超宽基坑,临近既有线及高大建筑物,安全风险大、施工组织难、技术要求高。
深铁集团组织施工单位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创新采用BIM虚拟建造和有限元力学分析指导施工组织,积极应用低净空成槽机、低净空双轮铣、装配式型钢组合支撑等新工装新工艺新工法,突破超深超宽基坑支撑难、低净空环境下地连墙施工等难关,减少了施工对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影响,确保了施工安全平稳推进。
2.聚焦关键技术创新研发
在施工工程中,项目技术团队聚焦城市中心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造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大胆革新,在下沉隧道封闭段采用国内最大规模悬挂式车道结构体(预应力吊墙结构,悬吊长度250米)
该体系摒弃传统梁、柱体系,引入有粘结预应力侧墙的无梁、柱体系,创造性地将三车道的隧道结构悬吊在轨道交通车站结构顶板下,满足隧道分幅曲线的线形设计效果,将道路、建筑、结构统一融合,释放了下部空间,增大净空的有效利用,实现了黄木岗枢纽独有的V柱空间。
3.提升道路行车舒适度
为提升道路行车舒适度,施工单位还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采用3D数字化摊铺技术,充分发挥其在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优势,极大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为市民美好出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黄木岗交通枢纽下沉隧道通车后,有助于打通黄木岗片区的交通堵点,优化市政道路交通接驳,实现快慢分离,提升交通枢纽的运转效率,让大家出行更快捷、更高效、更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