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迎来了开通20周年纪念日。从2004年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十字”型线网,到如今的放射型密集路网,一条条地铁线路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连结深圳的各个角落,串起百姓的美好生活。
织密城市轨道网络
大幅提升公共交通可达性
2004年12月28日,深圳人期盼已久的地铁一期工程1号线罗湖站至世界之窗站、4号线福田口岸站至少年宫站开通试运营,线路全长21.3公里。从此,深圳正式进入“地铁时代”。开通当天,2万余名深圳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刻。开站前一个半小时,等车“长龙”绵延长达千米。从这一天开始,深圳轨道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
20年来,市属国企深铁集团作为深圳轨道交通事业的“主力军”,持续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相适应的轨道网络布局,推动深圳轨道交通发展不断刷新纪录:近六年就迎来了五次集中开工和通车,创下了17条地铁线路、5条城际线路、6个综合枢纽、23个楼盘同步推进的空前盛举,目前仍保持平均每年200公里以上的建设工程量。
近期,深圳将迎来3号线四期、7号线二期、11号线二期、12号线二期及13号线一期南段5条共计28公里线(段)开通。至此,深圳城市轨道路网增至595.1公里,车站417座,跻身世界级城市前列。
推动“多网融合”发展
提供优质轨道出行体验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深圳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国家铁路“三铁”工程正进入新的建设高峰期,共有2条国铁和地方铁路、4条城际线路以及20条(段)地铁线路全面建设中,“三铁”在建里程达626.6公里。预计至2027年,穗莞深城际、深惠城际、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深汕铁路共计5条线328.69公里基本建成,8号线三期等10条地铁四期调整线路(段)75.5公里全部建成。
到2030年,建成7条高铁、9条城际线、1条货运线、5条铁路联络线、4处铁路枢纽共26个铁路项目,运营服务里程超过10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一小时通勤圈”,实现深圳都市圈城市核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枢纽间半小时直达、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形成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
运营服务数质双攀升
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幸福
20年来,深圳地铁始终坚持“以乘客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打造人民满意的轨交运营服务,累计运送乘客超206亿人次,线网建设密度、客运强度、通勤便捷性、智慧出行等指标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一。
截至2024年12月25日,深圳市567.1公里的城轨线网客运强度达1.49万人次/公里日,稳居全国第一。日均客运量(含深铁、港铁、有轨)845.97万人次。2024年7月12日,深圳地铁全线网总客运量1030.85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地铁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达到74.22%(截至11月,含有轨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
与此同时,深铁集团以提升乘客出行幸福感为目标,全方位、多维度构建便民服务体系,持续开展全线网运能优化提升,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其中,2&8号线开行“晨曦特快”、虚拟票上线、全面支持外币卡购票、进站闸机常开试点、打造9号线盲文示范站等为2024年度提升亮点,精准满足乘客出行需求,乘客满意度保持非常满意水平。
智能科技加速应用
为轨道交通插上智慧翅膀
20年间,深铁集团积极投身交通强国和智慧城市发展大局,以重大项目带动突破,在智慧建设、智慧出行、智慧运维等“新动能”上持续发力,大力推动全自动化驾驶技术、装配式车站、BIM等重大技术与轨道交通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
建设技术方面,搭建了“一个工程数据中心+一套标准体系+N个业务平台”的BIM综合体系和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建成各阶段BIM模型1.5万个;应用视频远程监控、视频分析、AI识别技术打造“智慧工地”,让科技为轨道交通发展增添新动力;试点装配式车站建设和打造国内首个双层结构车辆段,在行业内产生了示范效应,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
运营服务方面,以数智赋能着力打造以乘客为中心的智慧服务体系。先后上线“扫码”“刷脸”“刷手”过闸,乘客出行更加丝滑;引入自研AI数字客服,打造智能客服中心,实现车站服务的自助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目前,深圳地铁智慧出行人数占比达到77.8%,稳居全国首位。
完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驶入“快车道”
深铁集团积极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了从规划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到运营维护及增值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初步确立产业区域化集聚发展的布局,推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20年间,深圳地铁以轨道为笔,擘画城市的骨架和肌理,站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节点上,深铁集团将在新时代奋力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