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生鲜食物的保鲜困境正在被中国的冷链新基建重新定义。市属国企深国际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领先的物流基础设施开放运营商,坚持与国家物流规划同频共振,从构建设施网络、打造标杆项目、提升服务水平等维度贡献“深圳国企力量”。
锚定国家战略,夯实冷链重资产“底座”
自2019年以来,深国际大力实施“水陆空铁+智冷”战略部署,依托其在全国布局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枢纽城市为支点,通过“新建+收购+干改冷”等方式,在深圳、上海、南京、天津、石家庄、成都等枢纽城市投资建设多个冷链物流园项目,逐步构建冷链重资产“底座”。
深国际冷链业务的这条发展路径与国家冷链物流规划堪称“同频共振”。深圳·黎光项目园区位于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办黎光村的深国际智慧物流港内,园区冷库建筑面积约5万㎡,包含冷冻库29261托(含立体库)、冷藏库4376托、干仓面积10797㎡。项目为商超零售、连锁餐饮以及大贸肉类客户提供仓配一体服务及一件代发业务(BBC)。南京·江宁项目园区位于南京市江宁经开区空港⽚区,是深国际与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与运营的冷库项目。建筑面积约32690.94㎡,含29000㎡冷库与3100㎡干仓,配备3万+托盘位,采⽤5层货架设计,是典型的城配型冷库。石家庄·正定项目园区位于河北古城正定,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m²,已建成投营的医药食品冷库面积约7万㎡,集成高位货架、自动化堆垛机、四向穿梭车、智能出入库系统的高标准全温区园区,分为冷冻、冷藏、阴凉、控温等温区,温度从20℃到-20℃不等,能够满足医药、生鲜、预制菜、冻品等多种产品储存需求。
协同市场力量,锻造运营能力
如何更高效地打造专业化冷链运营能力?深国际采取了“自营+合作”的双轨模式。深国际在石家庄·正定、成都·青白江等项目探索自营模式,培养建立一支精干的冷链运营团队,沉淀运营经验。同时,于2023年与冷链龙头万纬物流合资成立运营公司,为深圳·黎光项目和南京·江宁项目引入了一批优质企业客户。双方以股权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力拓展业务及提升区域物流建筑标准及冷链管理水平。
ESG+科技赋能,打造冷链基建新标杆
产品项目打造方面,深国际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业务。积极响应国家对冷链物流智能化的政策导向,充分展现国企的绿色发展担当。
深圳·黎光项目通过打造智慧化园区管理系统,嵌入智慧温控、智慧消防、智慧安防、温湿度管控机制以及点巡检系统等,可实现正负0.5℃的温控精度、24小时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库内、运输温湿度均实现全程可视化追踪,历史数据保存及回溯,做到“每一单货品都有迹可循”。南京·江宁项目,通过推广光伏发电系统,年减碳量超千吨;园区全面配置新能源车充电桩,智能化温控系统节能3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契合国家新能源冷链车辆、光伏技术应用政策导向。
乘势而上,加速构建深国际冷链版图。
近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落地。冷链物流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的交汇点,成为“两重”政策的核心支持方向之一。
国家专项资金支持。202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统筹近5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年初正式实施的《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首次通过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支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对单体库容2万立方米以上的冷库新建及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最高3000万元补贴。
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建设。2025年6月,第五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正式发布,标志着《“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设定的“建设100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目标达成,未来,冷链行业将沿着构建“国家骨干冷链基地—区域冷链集配中心—城乡冷链配送网络”三级节点体系的方向持续深化。
在政策东风的加持下,深国际将把握冷链物流行业历史性发展机遇,加速推进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化升级,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书写属于深国际的“鲜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