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出现了一股“倒国有企业”的思潮,其危害性不容小视,应当引起国资国企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当前“倒国有企业”思潮的危害
当前鼓吹彻底私有化并推动“倒国有企业”的某些人,所采取的种种做法同美国在前苏联、东欧、拉美实施的策略非常相似。例如,宣扬 “普世价值”,推动颜色革命,以“国有资产分给全民”为欺骗幌子推动全面的私有化,以反垄断、腐败为借口出售战略行业的国有企业,帮助西方跨国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命脉,通过垄断行业国企私有化谋求垄断寻租的超额利润并转嫁危机,等等。他们的实质目的是彻底瓦解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加速按照美国宣扬的“普世价值”推行政治体制改革。这种思潮直接威胁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威胁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005年,中国就曾发生过一场关于新自由主义和私有化的大争论。当时美国大金融财团深知次贷泡沫繁荣正逐步走向破灭,加紧施压中国推行金融自由化并推销各种“有毒资产”,诱迫中国加快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大中型国企私有化。国内某些经济学家与之呼应,配合推动金融自由化和私有化,指责反对“华盛顿共识”就会干扰改革开放大方向,自觉不自觉地扮演了美国对华舆论攻势的配角。
事实上,新自由主义在国际社会并不受欢迎,它是靠独裁军事政变才在拉美推行开来的。即使是崇尚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社会党国际,也认为新自由主义是代表大资本的极右政策,深感“正面临着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威胁”。倘若当年中国依照美国建议推行金融自由化和私有化,无疑会在后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蒙受巨大损失。那么,中国就无法依靠强大的国有经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就很难有今天世人称颂的“中国模式”的出色表现。每逢面临危机形势时,美国都会加紧对外施加压力、转嫁危机。中国应该立足事实,避免盲从,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以私有垄断替代国有垄断不是改革出路
国企改革需不断深化,但新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以私有垄断替代国有垄断并不可行。私有化腐败危害严重。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的确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但程度远远低于私有化过程中廉价出售巨额国有资产的腐败程度。两者的差别仿佛是水渠管理者多喝水与侵占整个水库的差别一样巨大。在实际经济运行中,私有企业具有利用垄断地位抬价追求暴利的倾向,其带来的社会弊端远远大于国有企业垄断。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可通过价格控制来限制垄断寻租,还可直接下达经营效率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并且通过分配政策将垄断租金用于公众利益,必要时还可通过政府补贴和要求企业补贴的办法,促使公共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
中国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应当是进行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制度创新,由公众直接掌握内部成本数据并参与制定公众接受的合理价格,确保对高额垄断利润进行合理社会分红并造福于全体人民利益。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社会稳定功能
国有企业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避免跟随国际市场投机涨价趋势谋求超额利润,向广大消费者和下游企业转嫁国际价格上涨的负担。国有企业通过苦练内功、消化成本来提高效率更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否则只会加剧经济波动,使整个社会和相关企业蒙受更大损失。针对目前中国面临的严峻通货膨胀形势,中国应尽快采取以下标本兼治的措施:强调坚持并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所有制方面要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经济应该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优势。当前中国应提高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国有经济在关键生产、流通部门的比重恢复到60%以上,这是体现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和数量、质量优势的最低限度,并且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特点摸索最适宜的比重标准,改变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比重过高的局面。
当前在中国面对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下,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控股的股份制企业,不应像私有、外资企业一样单纯逐利,而应首先顾全大局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将维护物价稳定和社会经济稳定作为首要任务,以平价向广大民众供应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特别是被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炒作抬价的商品。通过平抑物价、薄利多销,不仅有利于维护稳定和消费者利益,还有利于企业通过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保证包括企业职工在内的全社会民众的存款安全。最重要的是能有效防止物价过度上涨诱发社会不稳定,避免对社会和企业造成灾难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