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交易,首日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首笔交易成功的价格为52.78元/吨,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首批纳入碳交易系统的企业为2225家发电行业企业,此次深圳共有8家电力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参与交易,其中包括市属国企深圳能源集团旗下的妈湾电厂与东部电厂。
作为深圳排交所成立发起单位之一,深圳能源集团积极参与碳市场的建设发展。东部电厂完成了深圳碳市场的首笔交易,妈湾电厂与BP进行跨境碳资产回购是国内首单该品种交易,此外还开展了碳配额托管、CCER置换等业务,积累一些宝贵经验,为参与全国碳市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电力企业作为能源大户,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将促进企业进一步加大碳减排和碳资产管理力度,加快转型发展。近年来,深圳能源集团牢牢坚持“责任引航,绿色发展”的理念,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升级,积极布局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加速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化、低碳化,探索建立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生态化为支撑的低碳能源发展模式。
自“十三五”以来,深圳能源集团转型发展不断加速,电力结构持续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由“十三五”初期的20%提升到“十三五”五末期的39%;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到40.8%; 2020年风电、光伏、水电合计上网电量69.71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4万吨。
与此同时,深圳能源集团不断加大对火力发电机组节能低碳改造,提高机组效率,“十三五”期间全集团实施节能低碳技术改造项目245项,共投入资金6.48亿元。所属企业先后实施了汽轮机通流改造、大功率电机变频改造、空预器改造等多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其中妈湾电厂3-6号机组实施的汽轮机通流改造,单台机组供电标准煤耗下降16克/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近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7.6万吨(单台机组)。
接下来,深圳能源集团将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进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贡献力量。
作为全国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明确由市属国企深圳排交所代表深圳参与全国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机构和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并出资入股。
2020年,深圳排交所已推进687家管控单位的履约工作,最终履约率达99.85%;截至2021年6月底,深圳排交所以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全国13.40%的交易量占比和12.92%的交易额占比,交易量在全国最早启动的7个试点市场中位居第三,交易额排名第四,低碳发展势头强劲。
伴随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交易,深圳碳市场也将进一步发挥先行示范效应,深圳排交所将探索逐步扩大碳交易范围和交易品种,发挥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深圳)中心作用,持续输出碳市场发展的先行示范经验;协助深圳碳市场主管部门持续优化完善深圳碳市场机制,探索研究基于碳达峰目标的碳市场总量控制机制,助力碳达峰及碳中和;探索构建深圳碳普惠机制,搭建社会民众和机构绿色低碳行为的商业激励体系,实现与深圳碳交易市场连接和企业碳中和等应用场景,形成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提升全社会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积极性。
碳交易市场,就是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达到控制碳排放总量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做商品来进行买卖,需要减排的企业会获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额,成功减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额,超额排放则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减少的温室气体可以卖,多排放的温室气体需要买回来,遵循“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用资本的力量保护环境。
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等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由此拉开了一场漫长的探索之路。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的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十年,深圳在碳市场方面的表现备受全国乃至全球关注。2013年6月18日,深圳作为试点率先启动交易。截至2021年3月31日,自深圳碳市场启动以来累计配额成交量5828万吨,交易额13.80亿元。到目前,全市共有706家企业纳入碳市场管控,覆盖制造业、电力、水务、燃气、公共交通、机场、码头等31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