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变化。要想在复杂的发展环境和竞争格局中突围,就要坚持以创新为核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解放思想,加强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21年以来,山西太重集团不断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力生产经营逆势而上,业绩大幅增长。 构建科技研发管理体系 持续完善激励机制 2021年12月27日,在包钢集团白云铁矿,经过1个月的智能化改造,矿上沿用十多年的一台电铲实现了远程操控,原来粉尘飞扬的施工环境被安全舒服的室内操控取而代之。在冬季严寒天气里,工作人员坐在室内紧盯电脑屏幕,就能360度无死角实时操控这台挖掘机装卸物料。 负责白云铁矿此次电铲改造的是太重集团技术工艺室,他们对电铲加装了传感器、摄像头、工控机等,并进行了5G配网,让老旧电铲焕发新机,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据介绍,目前这种挖掘机远程智能操控系统已在国内大型矿山销售7套。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太重集团2021年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太重集团科技管理体系建设方案》,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汇聚起最广泛的创新力量。 该方案从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分析运行现状,并提出从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激励制度等着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加强项目布局从立项到验收的系统设计,建立贡献导向的成果评价机制;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与此同时,企业还持续完善激励机制。制定了《战略经营单位(SBU)管理办法》《技术质量攻关项目管理办法》《技术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科技质量奖励管理办法》等,为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奠定了制度基础。 2021年以来,太重集团以太原本部研发中心和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努力建设国内“东、中、西”和国外“高、中、低”的技术创新平台,构建“1+6”大技术中心新格局,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稳步增长。 聚焦关键技术 实行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在太重集团矿山采掘装备及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矿山采掘装备现代设计理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和智能化三个研究方向,技术人员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以往,大型矿用挖掘机依靠人工操作会导致效率低、故障多、能耗高等诸多问题。为加快智能矿山装备创新发展,太重集团依托该实验室,采用SBU组织模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开展无人操作大型矿用机械正铲式挖掘机的研制。 实验室团队将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控制等新兴技术和大型矿用挖掘机相融合,突破挖掘机定位定姿、复杂条件下作业环境感知、最优挖掘轨迹规划、多机构协同控制和自动装载等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目标是实现大型矿用挖掘机在复杂作业环境中的无人挖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SBU项目攻关之外,太重集团2021年还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把需要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榜贴出来,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一年来,共有6个项目采用这种方式组织实施,成效显著。 多轴线底盘是机电液控一体化的重型装备,同时结合了汽车行业的先进技术,可靠性要求高,技术研发难度大。技术中心工程机械所围绕该项目迅速成立了由机械、电气、液压等专业精兵强将组成的专业攻关小组,聚焦关键技术一一破解难题。 经过日夜奋战,攻关小组只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机、电、液全套图纸的设计,按计划完成自主化开发,实现了多模式驱动桥自主化、电液控系统自主集成设计、动力高压电气系统和控制低压系统自主化等关键技术突破,申请发明专利4项。 目前,该产品已应用于新疆哈密风电场建设,整机效率相比同等级履带起重机提高50%以上,赢得了用户的一致认可。 实施“512”人才工程 构建共享用工新模式 2021年以来,为全面提升企业核心人才竞争力,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唯资历发现人才、不唯常规激励人才的理念,着力构建尖端突出、示范明显、带动整体、抢位争先的人才工程体系,太重集团开始实施“512”人才工程。 “512”人才工程,是指企业用3年时间选拔培养不少于50名精英管理人才、不少于100名科技创新人才、不少于200名能工巧匠人才。在两年聘期内享受人才专项补贴每月3000元;享受人才交通补贴每月1600元;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享受不低于中层副职标准的差旅费、取暖补贴等,并在评优评先、荣誉激励、薪酬支持、福利倾斜等方面得到最大化政策保障。 “512”人才工程实施以来,企业各类人才的科研创新积极性高涨。据介绍,现在员工搞科技研发的精气神很足,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科技大楼里灯火通明、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忙碌的身影。 为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优化人员配置,太重集团充分解析存量、积极统筹协调、资源余缺互补,将内部生产任务不均衡单位的富余劳动力,调配至生产任务饱满、用工需求量大的单位,从事装配、焊接、机加工等一线岗位生产,构建起岗位精准匹配、风险合规可控、权责标准统一的共享用工新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创新人员流动机制。 原太重煤机镗铣工毛汝斌通过共享用工模式,补充到焦化分公司数控落地镗铣床岗位,成为了焦化分公司的一名镗铣工。通过3个月的学习和实践,他具备了独立操作能力,使焦化分公司加工生产组织模式实现了从8人两班两运转到9人三班三运转的转变,大幅提高了设备的加工产能。“通过共享用工调过来之后生产任务饱满,工作特别充实,重要的是我的工资提高了不少!”毛汝斌谈到岗位变动时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目前,在太重集团,像毛汝斌这样办理了共享用工手续走向新的生产岗位的职工累计有70余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深化改革、加快技术创新,方能为企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如今,太重集团“6+N”产业园区正在强势崛起,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在改革创新引领下,企业发展的动能将更加强劲,加快朝着全方位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目标前行。
2022-01-19近日,上海建工联合上海西派埃自动化仪表工程公司进行科技攻关,自主研发“远程控制基坑挖掘机器人”系统和移动式信息采集传输仪(M-Type),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宜家购物中心临空项目深基坑受污染环境的无人化挖掘作业中。 “远程控制基坑挖掘机器人”能够实现机械的远程无人化操控、安全警示提醒等应用,同时具备图像传输、图像网络回传显示等功能。该系统整合了“环境污染监控平台”,可进一步将应用拓展至深基坑救援抢险、密闭环境探测等场景。相较于传统的污染物浓度测试仪,移动式信息采集传输仪(M-Type)设置了4个数据通道,针对不同的施工场景,只需模块式污染物传感器插入,即可同时对多类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控。此次成功研发的传感器包括可燃性气体、硫化氢、氨气类等数十种;仪器的采集端可对测量数据进行读取,同时具备浓度超载报警功能,报警信号将通过仪器本身、采集端与云端同时发出。仪器还采用NB-IOT(窄带物联网)技术,可将测试的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实现了数据测量、数据读取与数据云端存储三同步的功能。 该研究成果除了在城市更新及污染地块开发中的应用,还可应用于超深基坑施工、逆作法施工、隧道施工、城市管廊施工等多种复杂工况,并可在管道泄漏抢险、城市路面坍塌等威胁城市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中确保救援过程的环境安全。 上海建工现已研发大面积水磨石地面作业机器人、钢结构焊接机器人、复杂钢结构节点加工机器人、砌墙机器人等多个系列,不仅减少了建筑业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还大幅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施工精度。
2022-01-12近日,在河南省第三期“三个一批”集中签约会上,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铁建投集团”)与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金公司、平安资管5家金融机构和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电建、中国交建等5家建工央企成功签署协议,标志着共同组建300亿元河南省铁路产业投资基金达成合作意向。 河南省铁路产业投资基金签约落地,是河南省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新举措。基金将广泛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河南省铁路建设,产生千亿规模的投资拉动效应和形成较大规模的铁路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河南省九个市形成高铁“米”字或“十”字交叉枢纽,再起河南铁路新高峰,厚植河南铁路交通新优势。 据了解,基金的主发起人河南铁建投集团于2021年10月23日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组建成立,是以铁路投资建设运营为核心,承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综合开发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职责,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引领作用,构建河南省铁路“投、建、管、运、维”全过程一体化运营模式,全力打造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国际化发展的一流企业集团,注册资本金600亿元,目前总资产1100亿元,净资产650亿元。
2022-01-121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一个月,累计发送旅客67万人次,发送货物17万吨,呈现客货运输两旺态势,交出“满月”亮眼成绩单,有力激活了沿线旅游经济,加速形成中国与东盟间物流新通道,为改善两国民众出行条件、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促进中老经济走廊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行便捷高效,深受旅客青睐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老挝开启铁路运输新纪元,中国的普洱、西双版纳也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中老铁路列车安全、绿色、高效、便捷,成为沿线民众出行的首选,旅客发送量强劲增长。 国内段,最高每天开行动车组列车达31.5对,每30分钟左右开行一趟,单日发送旅客由开通时的1.9万人次增至最高3.3万人次,累计发送旅客62万人次;国外段,旅客乘坐“澜沧号”出行的需求十分旺盛,周末和节假日客流火爆,单日发送旅客由开通时的1000人增至最高2600多人,累计发送旅客5万人次,在元旦假期加开万象至磨丁动车组列车1对,满足老挝民众节日出行需求。 中老铁路有力激活了沿线旅游经济,吸引大量游客乘坐火车前往各大景点观光,普洱、西双版纳旅游订单环比分别增长92.4%和59.9%。 畅通物流通道,助力经贸往来 中老铁路在中国和东盟间构建起一条便捷物流通道,昆明至万象货物列车全程最快仅需30小时,运输时间和成本较公路大幅压缩,为中国和东盟间经济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动能,让更多企业享受中老铁路带来的机遇和红利。 中老铁路开通以来,累计开行货物列车380列,发送货物17万吨,其中国际货物列车70列,发送货物超过5万吨。山东、浙江、重庆、江苏、广东等10余个省市经中老铁路相继开行至老挝万象等城市的国际货物列车,单日开行的国际货物列车最高时达6列。 货物品类不断增加,从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扩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纺织、蔬菜、鲜花等产品。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老铁路货运量将稳步增长。 促进区位优势凸显,构建跨境产业链 中老铁路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以昆明为集结中心,东连西部陆海新通道、西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南辐射东盟国家,北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目前,中老铁路逐步形成的大商贸、大物流、大市场、大开放新格局,将使云南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中老铁路有效拓宽了云南企业的服务半径。在云天化集团实施的“产业链+供应链”双链驱动的版图里,将以中老铁路开通运行为契机,以“站点+通道+枢纽”为基本工作思路,以国内物流为支撑、跨境物流为突破、供应链服务为保障,积极探索实践现代物流联动布局,高效延伸供应链联动业务,带动中老铁路沿线州市县地区客户进入云天化全球供应链生态圈。据介绍,云天化将通过铁路连结带动产业连结,为沿线国家输出现代农化服务技术,探索带动玉米等农产品境外种植产业,促进周边地区农业快速发展,助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实现企业与用户互惠双赢。
2022-01-062021年12月31日,广东省交通集团承建的东雷高速通车,助力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1万公里,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2021年6月11日,云茂高速二期建成通车;6月28日,大丰华高速一期建成通车;6月29日,汕湛高速吴川支线建成通车;9月29日,韶赣高速欧山互通建成通车;12月16日,阳茂高速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12月17日,广中江高速四期建成通车;12月28日,二广高速连州连接线建成通车;12月31日,东雷高速建成通车……2021年,广东省交通集团按期建成云茂二期、大丰华高速一期等8个项目,建设里程321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41公里。同时,顺利促成计划开工项目动工,其中,潮汕环线三期京灶大桥于9月份动工,狮子洋通道、清远清新至广州花都、粤赣惠河改扩建、湛徐高速乌石支线等4个项目开工动员。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项目全速推进。 截至2021年底,粤东、粤西、粤北高速公路总里程已突破6000公里。日趋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络,使粤东西北地区快速共享广东省均等交通服务,在更大空间高效合理实现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的资源有效配置,走上共同富裕的“快车道”;大大缩小时空发展差距,减少人民群众出行时间,打通了“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水缸子”“茶罐子”进入大湾区的快速通道,为广东建设交通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成为一条条“经济路、民生路、发展路”。 2021年,广东全省高速公路里程在上一年突破1万公里的基础上实现新跨越,突破1.1万公里,其中广东省交通集团投资运营的高速公路里程近8000公里。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2022-01-06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5年来,上海国资国企全面贯彻落实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党建优势,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和党的建设同频共振,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17.5万亿元和1.7万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增长38%和43%。 坚持在高位引领 落实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 上海市委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始终把党对国企的全面领导作为统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重中之重,牢牢抓在手上。 一是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上海国资国企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不断用科学理论引领方向,用先进思想凝聚力量。 二是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始终。坚持把讲政治贯穿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在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管理监督、考核监督等各环节,都鲜明地突出政治导向、政治标准、政治要求,保证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上来,在全系统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共识合力。 三是持续营造改革发展良好氛围。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抓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四责协同”机制,形成以“5+2”工作制度、机制为主体的党风廉政建设“四责协同”项目清单。推动监管企业开展巡察,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督体系。 坚持在全局发力 践行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 始终坚持在服务大局中谋划和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将落实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最重任务、最大使命。 一是在执行重大战略任务中担当骨干。制定出台上海国资国企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投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进三大先导性战略产业发展等多个三年行动计划,建立临港新片区企业合作联盟、长三角百企联盟等合作平台,服务保障进博会和城市更新建设,统筹推进对口帮扶和脱贫攻坚,全力推动国家和城市重大战略任务落地生根。 二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落实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总体要求,推动先进制造业企业开展战略重组,带动上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崛起;推进市属金融企业突破创新,加快了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投资布局的半导体、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攻坚突破,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下了基础,有力促进了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在深化改革中争当先锋。坚持打创新牌、布战略局、走转型路的思路,出台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国家专项改革工程,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上海市国资委系统混合所有制企业资产、收入约占监管企业总数的87%和90%,混合所有制企业已成为上海地方国有企业中最有活力、最有实力、最有发展潜力的部分。 坚持在深度融合 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汇聚合力 跳出企业党建“小循环”,努力构建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相融并进、同向发力的“大格局”。 一是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内在贯通。全面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凡符合条件的企业100%落实这一领导体制。推动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明确董事会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前,必须经党委会酝酿讨论,党员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要充分体现党的意图。市属国企普遍建立董事会、党委会、经理层三个议事规则相互配套的工作机制,全部制订了“前置清单”,确保党组织有效参与重大决策。 二是推动党管干部人才与市场化选人用人内在协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选聘经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以管导向、管标准、管程序、管机制、管监督为重点,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选人用人中的重要作用。出台企业领导人员教育、选拔、管理和监督等十余项管理制度,实行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探索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改革,深化“三能机制”改革,创建“国资骐骥”人才品牌,推进干部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三是推动企业生产经营与党的建设内在融合。每年召开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工作会议,每年组织“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党员、面向群众”形势任务宣讲,持续开展“百千万”特色工程,连续13年开展“改革当先锋、为民作表率”等主题活动,广泛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以“聚力合作、服务发展”为主题在全国30个城市探索沪外企业党建联建,有效激发党组织、党员带领职工服务属地、服务企业发展的热情,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效益。 下一步,紧密结合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实际,创新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以制度化、常态化、具体化的有力举措推进上海国资国企党建工作,推动上海国有企业当好排头兵、先行者。
2021-12-2912月27日10时30分,随着汽笛长鸣,装载21辆蔬果冷链集装箱的中老铁路(玉溪至万象)国际货运冷链列车从玉溪市研和站驶出,中国玉溪与老挝万象正式打通蔬果冷链跨境物流新通道。 该趟首发列车整合了当地11户企业的农产品出口货运需求,由20个蔬菜货柜和1个鲜切花货柜组成,总重300多吨,总货值130多万元。货品涵盖白菜、卷心菜、西兰花、花椰菜等9个品种蔬菜,康乃馨、玫瑰、百合、洋桔梗等9种鲜切花。 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开行后,蔬果冷链经中老铁路运抵万象站,再经由万象公路运往泰国曼谷,总运输时长将缩短至68小时,较以往公路运输缩短76小时以上,每货柜平均运费下降三成,大幅提升了玉溪农产品出口综合效能。 目前,中老铁路每天开行货物列车2至3对,扣除边境通关时间,玉溪至万象间列车正常运行时间在18小时左右。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的开行,为云南与沿线国家的农牧业产品、生鲜产品双向贸易打通了一条高效快捷的国际冷链物流大通道。 2020年,玉溪市农产品出口额达31.5亿美元,占云南省农产品出口额的60.4%,其中90%以上产品销往老挝、越南、泰国、缅甸等中老铁路沿线及周边国家。
2021-12-29日前,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推进专题会在府新大厦三楼多功能厅召开。 会上,青岛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了统筹开展区域性综改试验进展情况。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汇报了区域性综改试验方案分工负责事项进展情况;青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山东港口集团代表各级各类国有企业进行了交流发言,西海岸新区代表区市汇报了辖区推进综改试验的工作情况。 三个月以来,青岛市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为总抓手,与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攻势、落实三年行动方案、实施青岛“十四五”国资规划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3+1”国资国企工作新格局,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情况的通报》中,青岛市获得A级评价,位列全国32个省市考核单位第9名。目前青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体完成率达到77.8%,提前完成70%的年度目标任务,预计年底完成80%,为明年完成三年行动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10月末,市属企业资产总额2.8万亿元,营业收入5773.2亿元,利润总额458.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1%、26.2%、14.4%,市属企业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达到7家,过三百亿企业6家,过百亿企业10家。启动“1154”工程开展综改试验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政治标准深化党建改革全面启动。19家青岛市属企业已100%建立“第一议题”制度并执行。组织召开市属企业党委书记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将评议结果纳入企业领导班子经营业绩考核和市属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 二是依法规范治理深化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首次召开青岛市属企业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专题审议会,依法规范履行出资人监管权。制定印发《青岛市市直企业外部董事管理暂行办法》《市属企业兼职外部董事选聘实施方案》等文件,面向社会招聘兼职外部董事,建立外部董事人才库。19家市属企业已经全部建立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制度,所属各级子企业与经理层签订合同或契约的有921家,占93%。 三是培育企业家精神深化创新改革有新亮点。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1月1日设立为“青岛企业家日”,确定每年11月第1周为“青岛企业家宣传周”,营造尊重企业家、关爱企业家的浓厚氛围。举办《红色传承·国盛资盈》青岛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党建成就展,弘扬企业家精神。 四是落实物质利益原则深化薪酬改革成效明显。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控总额、自主分配、复核备案”工作新模式,根据个人业绩贡献实施差异化分配,合理拉开差距,收入能增能减。探索实施单列管理、结构化工资和周期制管理等新举措,着力构建与企业行业特点相适应、具有灵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收入分配机制。启动2020年度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与薪酬激励工作,企业负责人收入明显拉开差距。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务实高效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6户科技型企业开展了股权和分红激励,24户企业开展了超额利润分享激励。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制度改革初见成效。海信、双星混改取得积极成效,启动实施海湾化学混改工作。青食股份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市属企业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61.6%、资产总额占比72%、利润总额占比90%。创新建立企业国有股权市场化运作机制,实施三轮股权划转,分批划转市属企业股权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公司持有,加快构建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国有资本发展新格局。国资监管“一盘棋”大格局基本建立,全市89个市直部门所属427户企业、890亿元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各区(市)层面已将123户企业资产总额6673.72亿全部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完成青岛国资大数据监管系统一期建设任务,覆盖全部监管企业、覆盖各区市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格局基本形成。发布实施《青岛市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十四五”(2021-2025年)发展规划》,建立市属企业规划编制工作推进机制,逐户审核完成市属企业“十四五”规划。 会议强调,综改试验要取得实效,重点要朝着“四化”目标努力:一是国有企业运营体制机制要市场化。深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混”促“改”,推动企业治理体系实现根本性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培育治理现代、激励有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二是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激励要“去行政化”。要建立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薪酬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管控总额、自主分配、复核备案”考核分配模式。要支持企业突出对行业领军人才、高端特聘人才、核心研发和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统筹发挥好各种正向激励的综合效用;三是法人治理结构要规范化。要进一步强化董事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外部董事占多数工作,特别是专职外部董事相关工作尽快全面展开。要加快建立规范化的专职监事工作机制,起草完善实施方案尽快推动实施;四是党政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任用管理方式要“差异化”。要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领导人任免管理程序改革,建立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 会议要求,要进一步把综改试验“五大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各市直部门要运用综改试验精神,坚持市场化国企改革方向,梳理谋划支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协同配合、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各区市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督促区属企业细化改革措施,利用改革红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激发区属国有企业发展活力;各市属企业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结合自身改革发展实际,按照综改精神大胆探索,用好综改试验创新政策红利;青岛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调度督导工作,定期通报各单位推进落实情况,瞄准重点难点,强力攻坚,以开展区域性综改试验为抓手,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攻势、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三位一体”深入推进综改试验走深走实。 自今年9月15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动员会,全面启动“1154”工程开展综改试验以来,全市上下通过组织开展综改试验“三述”联学专题会、交流座谈会、专题辅导会等形式,认真组织研学《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实施方案》,加强政策解读宣贯。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意见》,把改革任务分工到29个市直部门。市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落实“五大主体责任”实施意见》,明晰市国资委的协调主体责任、市属企业的实施主体责任、市有关部门的协同主体责任、各区市的辖区推进主体责任、驻青各级各类国企的参与主体责任等“五大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综改试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编印《政策手册》《工作手册》《学习手册》三个综改试验实施方案配套手册,作为开展综改试验的工具书、路线图和资料库;组建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研究咨询院和专家智库,建立综改试验智力支持工作机制。
2021-12-24今年以来,四川省国资委从构建合作机制、携手产融发展、厚植发展基础等方面,持续深化川渝两地国资国企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 构建合作机制。推动召开川渝地区国资委主要负责人视频会议和川渝两地国资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川渝国资委双方签署“1+12”一揽子合作协议,建立完善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三大工作机制,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关系。 携手产融发展。成功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份指数,涵盖川渝两地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3.5万亿元;正加快推进设立成渝双城经济圈ETF基金;成都乡村振兴基金与重庆农投产业引导基金等设立西南地区首只种业振兴基金,首期规模1.5亿元,将助推西南种业企业集群式崛起。 厚植发展基础。通过发挥平台载体作用,加快项目建设,夯实川渝国资国企合作根基。举办川渝国资国企内江-荣昌行活动,签约项目63个,协议投资总额864.41亿元;支持四川发展携手重庆渝富集团推进川渝高竹新区科技创新基地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强川渝共同产权市场互联网平台建设,自平台上线以来累计挂牌项目2.8万宗、涉及金额1000多亿元,累计成交7500多宗、成交金额560多亿元。
2021-12-24山东能源集团是山东国企改革的典型代表,2020年7月原兖矿集团和原山东能源集团联合重组为新山东能源集团。2020年,营业收入6752亿元,利润170亿元,净利润112亿元,资产总额6851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7.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4%,成为山东首家资产、营收“双6000亿”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70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4位、省属企业第一名。 据悉,山东能源集团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大力实施装备换人、技术换人、管理换人,将大量井下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危险恶劣的工作场所中解放出来,井下“无人化、少人化”开采从梦想逐渐变为现实。下一步,山东能源集团将积极投身于新技术研发、新产业壮大、新模式应用,力争年底前9个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具备验收条件,“十四五”期间全面建成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目前,山东能源集团被确定为省级新能源投资平台,积极布局“双千万、双园区”新能源基地,获得渤中海上风电基地主导开发权,正积极推进一期240万千瓦装机前期工作,启动沂水县整县分布式光伏和企业自有分布式光伏项目;省外正在筹建阿拉善盟40万千瓦、杭锦旗10万千瓦风电项目、灵台10万千瓦光伏项目。 作为山东省内新兴国企,水发集团以水务起步,发展到拥有水务、农业、环保、清洁能源等主要产业。 水发集团表示,在清洁能源产业,水发集团以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为指引,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水电、生物质发电、城乡供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布局储能节能、能源交易、能源装备、能源技术等领域,打造形成了山东最大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清洁能源资产规模670亿元,接近山东省内排名第二的企业两倍。目前拥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800万千瓦,拟开发风光发电项目超过2000万千瓦,城乡供热面积6676万平方米,日供天然气800万立方米。 据悉,西藏最大光伏项目、山东省属企业最大援藏项目,被评为年度十大典型城市清洁高效供能项目之一的日喀则50MW光伏+100MWh储能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就是水发能源积极在省外布局清洁能源产业的典型案例。 此外,由水发能源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吉电入鲁”吉林通榆500MW风电项目,以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预计今年底全面并网发电,大大领先同期获批的其他企业。 “双碳”国家使命和山东能源“四增两减、一提升、两保障、两强化”工程,为水发清洁能源的发展设定了新的航标。到“十四五”末,将实现市值过千亿、资产过千亿、营收过500亿、利润过50亿,成为走在全国地方新能源企业前列的千亿级新能源新材料领军型企业集团。
20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