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至2月6日,经海关监管验放的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达42列,总货运量约2.03万吨,总货值2.17亿元人民币。 春节期间,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运载的出口货物有准轨铁路客车、电力连接线、服务器等百余种商品,来自昆明、重庆、南京、义乌、深圳等省市,进口货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木薯淀粉、铁矿石等。 据统计,自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开通运营以来,经海关监管验放的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已达300列,总货运量约12.66万吨,总货值18.63亿元人民币。
2022-02-10江苏省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扬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内,多艘船舶正在紧张有序建造中。今年1月以来,扬子三井造船有限公司稳订单、保增长,奋力冲刺新年“开门红”。 图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船集团山船重工为中航租赁建造的8.5万吨散货船“SDTR FAITH”号。该船近日顺利交付。 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6家企业分别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船舶工业在2021年实现全面繁荣。 船舶工业国际化程度高、产业链长、技术密集、辐射面广,是中国最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重大装备工业之一。中国船舶工业2021年取得如此佳绩,有哪些因素?2022年能否延续红火态势? 多船交付,实现“开门红” ——2021年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中国继续“坐稳”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新年签新单,2022年经营承接迎来‘开门红’!”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船集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船集团春节前与欧洲某知名船东签署6艘双燃料16000TEU集装箱船建造合同、与波兰船东PZM公司签署4艘37000吨大湖型散货船建造合同,一举签下两项新造船订单。 “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大船集团统筹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抓住市场机遇,拓展营销手段,建立云谈判、云签约、云交船等模式,生产经营工作呈现出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大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志忠说。 回顾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可谓红红火火—— 三大造船指标实现全面增长,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造船完工397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0%;承接新船订单670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95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8%。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7.2%、53.8%和47.6%,与2020年相比分别增长4.1、5.0和2.9个百分点。 企业收入利润同步增长,骨干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增强。2021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09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52.2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同比增长56.4%。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三大造船指标首次位居全球各造船企业集团之首。 “2021年,中国船舶工业面对全球疫情持续演变、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复杂严峻形势,全行业团结奋进,共同推动中国船舶工业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高速增长,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为奋进新时代、加快建设造船强国注入了强大动力。”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说。 新年伊始,多家船企纷纷签约或交付新船,延续了2021年的红火势头——1月25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获2艘63600吨散货船订单;1月20日,扬州中远海运重工为工银租赁和山东海运建造的第2艘21万载重吨散货船“山东奋进”轮交付;近日,中集来福士为荷兰西特福船运公司建造的Y-Type半潜式游艇运输船“Yacht Servant”号交付……“2022年,我国造船行业将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李彦庆对今年造船市场持乐观态度。 缘何成为行业“领跑者”? ——全球船舶市场整体繁荣、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带动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已发展至能够设计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要求、适航于世界上任一航区的各类现代船舶。 由曾经的行业“跟跑者”变为稳定的“领跑者”,中国造船业为何能取得如此佳绩? 看全球市场背景——过去一年,全球运力的紧张推动航运价格大涨,高需求、高运价促使船东增加新船订单,全球船舶市场整体繁荣,带动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 李彦庆分析,疫情常态化下世界经济渐趋回暖,推动全球航运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涉及集装箱、散货、天然气等大部分主力运输船型,有效支撑新造船市场复苏。“此外,2020和2021年交汇之际的新造船价格与手持订单量占船队比例均处于历史低位,为船东下单与船厂接单创造了有利条件,船东与船厂双方对成交更抱积极态度。”李彦庆说。 看环境变化——李彦庆介绍,国际海事组织在推进船舶能效和航运减碳上的积极努力,EEDI第三阶段修正案对包括集装箱船、气体运输船、普通货船等船型的实施日期由2025年提前到2022年以及关于船队碳强度CII指标、船舶碳排放评级等措施,也成为市场良好预期的推手。 看国内船舶工业自身——积极调结构转型成为助推中国船舶“走出去”的强劲动力。2021年,中国船企继续保持在优势船型的领先地位,全年承接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分别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76.4%和60.9%;继续坚持在高端船型的细分船型市场上发力,承接化学品船、汽车运输船、海工辅助船和多用途船订单按载重吨计各自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均超过50%,全球18种主要船型分类中,中国有10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居世界第一。 此外,中国船企推出多型符合新阶段国际环保要求的绿色船型,顺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李彦庆介绍,2021年,23000TEU双燃料集装箱船、5000立方米双燃料全压式LPG运输船、内河液化天然气(LNG)动力散货船顺利交付船东;21万吨LNG动力散货船、70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甲醇动力双燃料MR型油船等订单批量承接,按载重吨计绿色动力船舶约占中国新船订单的24.4%……“过去一年,我国在绿色低碳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李彦庆说,从船用主机到LNG燃料存储罐、从低温维护系统到整船结构设计,以及推动大型双燃料动力船型等,中国船企快步赶上国际海运最前沿需求,有效回应了国际海事组织和全球海事工业对碳排放问题的关切。 保持平稳增长有信心 ——保交船、保效益、保安全将是行业2022年重点工作 2022年船舶市场的高景气是否会延续?中国造船工业能否保持发展好势头? “今年,中国船厂的稳定发展没有悬念。总体上,我们对保持平稳增长有良好预期。”李彦庆分析,从宏观上看,中国船企仍保持了均衡发展的态势。传统上的三大主流船型以及迅猛发展的气体船、客船(客滚船、邮轮)、汽车运输船、特种工程船等订单,在中国大中型船厂中均全面接获,与相关国家的船企相比,在这一点上已没有明显弱项。“从微观上看,中国船企近年来在生产管理和作业组织上取得了较好的进步,在建造效率和质量方面有很大提高,客观上也为竞争力加了分。” “真正助推中国船厂‘一路生花’的因素,还在于中国自疫情暴发后国内积极而有成效的应对和对工业供应链强有力的管控。”李彦庆说,“2022年,供应链恢复态势仍将继续,而船市每一次需求的‘井喷’,都使船东的投资带有急切和短回报的趋向。这种市场环境下,寻求投资安全和快速交付是船东的首选,中国船市就成了优选之一。” 去年火爆的造船市场令人振奋,但行业仍然存在原材料价格高涨、盈利有限等挑战。对此,中国船协会长郭大成建议,一方面船舶企业要充分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或减轻风险影响,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近期,中国船舶集团通过与鞍钢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建设优质高效供应链体系、研发应用新材料新产品等方面加强合作,推进船舶企业与原材料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船舶工业协会方面建议,保交船、保效益、保安全应成为当前重点工作。2021年,随着新船订单的大幅增长,企业生产任务饱满,中国船舶企业生产保障系数(手持订单量/近三年完工量平均值)约为2.55年,2022-2023年将是集中交船的高峰年份。船舶企业应严格落实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及早做好钢材和配套产品的采购规划,避免原材料、设备等延期影响船舶交付。 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相关专项规划纷纷出台落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明确。李彦庆表示,行业协会将加强对市场需求走势的研判,密切关注贸易、航运、钢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加大力度研究汇率、利率、税费等对船舶行业影响,为企业生产经营、行业健康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支撑。 “有实力的总装造船企业、总装配套企业,要有成为现代产业链‘链长’的气魄和担当,围绕总装建造,推动资源聚集,培育若干产业集群,形成若干产业链条。”郭大成说,产业链整合和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成为真正的造船强国。
2022-02-1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5.7%,增速在制造业中保持领先。其中,部分新兴制造业行业用电量高速增长,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风能原动设备制造、新能源车整车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的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4.9%、25.4%、46.8%和91.3%,反映出制造业延续转型升级态势。 电力生产供应方面,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凸显。从累计装机看,截至2021年底,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煤电11.1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分别为47%、46.7%。这是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首次超过煤电。
2022-02-072019年以来,甘肃省依托公路交通点多、线长、面广的自然属性,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关联产业同步谋划,把公路交通优势与区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全国首创交通与产业融合互动发展“路衍经济”新业态,集聚和盘活公路交通全领域、全范围、全周期的资源要素,推动交通行业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初步成效。2021年路衍经济产业营业收入约55亿元。 突出理论支撑,理清发展思路。全方位研究梳理“路衍经济”概念定义、发展历程、价值逻辑等特征内涵,形成了《甘肃路衍经济发展思路研究报告》,确定了聚焦公路沿线资源开发、公路空间场地资源开发、公路资源后市场开发“三大维度”,围绕交旅融合、通道物流、能源建材、“服务区+”、智慧交通、交通装备制造、乡村产业及其他业务等“八大方向”的路衍经济总体发展思路。组建甘肃路衍经济产业研究院、甘肃新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一体化运作融合发展,打造路衍经济研究、开发、投资、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商。组织召开了全国首届路衍经济研讨会,成功举办WTC(2021)——公路交通路衍经济产业发展论坛,研究发展方向,探索发展路径。与长安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关系,加快交通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联合中国公路学会、长安大学共同成立了高速公路路衍经济产业研究中心,紧扣路衍经济项目,开展项目规划、策划、设计、评估、论证、运营监测和后评价等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咨询服务,为项目投资、运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突出目标引领,完善规划体系。将“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路衍经济成为产业兴省战略的重要载体”写入甘肃省“十四五”规划,坚持“不闲置一寸土地、不浪费一点资源、不漏过一个增长点”的原则,聚焦交通运输行业“融资、投资、建设、养护、运营、运输、服务”全产业链优势,系统科学谋划形成“路衍经济”发展规划体系。站位国有资本布局和行业领域发展角度,先后编制《甘肃省“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路衍经济专项规划》和《甘肃省属企业发展路衍及临空经济专项规划》,甘肃公交建集团、甘肃建设集团、甘肃公航旅集团、甘肃物产集团、甘肃机场集团、甘肃铁投集团、甘肃文旅集团、丝绸之路信息港公司等八大省属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分别制定了路衍经济企业发展规划。制定《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2021-2025年)》,正在推进“交通+绿色能源”、物流与交通融合发展等路衍经济子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形成“1+2+N”(1个省级规划、2个行业+国资体系平行规划、N个企业规划)的路衍经济三级规划体系,初步构建起资源共享、要素共生、人文开放、绿色智慧为一体的路衍经济发展生态。 突出融合创新,搭建产业框架。创新“交通+”产业融合发展形态,结合地域特点及发展实际,探索建立路衍经济产业架构,初步形成交通高质量发展“八大实现路径”的新格局,着力构建“一业带动、多业支撑、 跨界融合、联动发展”的路衍经济产业发展格局,以“交通+”复合型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主要是:以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建设为抓手,挖掘“交通+旅游”新潜能;依托公路出入口及其毗邻区,打造通道物流新高地;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公路运营网络,推进充电桩、光伏发电、加油(气)站等能源网络布局,拓展沥青和砂石产业规模,建立能源建材新体系;立足服务区服务职能,丰富特色经营项目,拓展“服务区+”新业态;紧密对接“新基建”,推动新型数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把握智慧交通新方向;建设交通设施、钢桥制造、预制构件等产业园区,构建交通装备制造新链条;推进交通运输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新战略;同步实现普惠医养、交通传媒、公路管廊等其他路衍经济产业新突破。 突出项目支撑,盘活资源要素。充分发挥公路交通辐射作用,通过“公路撬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运作思路,从空间维度深挖公路沿线场地潜能,汇聚产学研优势资源,将各类资源要素整合。目前,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交响丝路1号线”项目——悬泉置交旅融合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列为交通强国试点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与现代服务区融合项目。太石交旅融合项目、普济寺服务区及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项目、后地湾村乡村振兴项目、傅苦路服务区+水墨丹霞、傅苦路服务区+动物园、武威“凉州·印象·空间”主题服务区等项目建设与谋划齐头并进,武都“绿橄榄”主题服务区、礼县“三国文化”主题服务区相继建成,一批交旅融合典型示范项目呼之欲出。携手华为公司共同组建甘肃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开展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车路协同等项目创新研究,稳步推进“5G+智慧公路”试点项目和“新基建”智慧交通产业港建设,以G312清水至傅家窑为载体建设省内首条一级公路智能网联示范项目。启动建设智慧公交建物流信息平台、快递物流分拨中心,助推甘肃物流业向国际化、信息化和绿色集约发展。在兰州新区建成行业领先的精密自动化切割和波形钢腹板成型生产线,生产规模居全国第一。
2022-02-071月28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主办,深圳国资国企改革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2021 国企改革十件大事”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华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致辞并发表主旨演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发布了“2021国企改革十件大事”。 2021国企改革十件大事 1.2021年顺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体任务70% 的年度目标,中央企业效益增长创历史新高。 2.央企集团全面完成“党建入章”,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3.国资委发布推荐178项央企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航天发射次数创新高,位居世界第一。 4.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扩围升级,以城市为单位向全国主要地区推广。 5.国资委发布《“双百企业”和“科改示范企业”推行超额利润分享机制操作指引》,“双百企业”名单实现动态更新。 6.央企重组整合,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7.49家央企、34家地方国企入围2021《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开展国有重点企业管理标杆创建行动,加快向世界一流迈进。 8.央企、国企疫情防控、能源保供履行社会责任,迎冬奥彰显企业担当。 9.加快布局新赛道,央企“双碳”路线指明方向。 10.全国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进入收尾阶段。
2022-01-30财政部27日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2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要效益指标保持增长,国有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其中,全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45164.8亿元,同比增长30.1%,两年平均增长12.1%。 “2021年我国国有经济运行平稳,支撑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第二年,国企在改革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利润实现较快增长,效益水平稳步提升。”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统计显示,2021年1月至12月,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755543.6亿元,同比增长18.5%,两年平均增长9.9%。其中中央企业417279.3亿元,同比增长17.7%,两年平均增长7.8%;地方国有企业338264.4亿元,同比增长19.5%,两年平均增长12.7%。 在实现利润总额中,中央企业28610亿元,同比增长27%,两年平均增长12.4%;地方国有企业16554.7亿元,同比增长35.9%,两年平均增长11.5%。 1月至12月,国有企业应交税费53559.9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中央企业36234.1亿元,同比增长14%,地方国有企业17325.8亿元,同比增长22.6%。 此外,2021年12月末,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63.7%,上升0.3个百分点,中央企业67%,上升0.5个百分点,地方国有企业61.8%,上升0.3个百分点。 “2022年,国有经济在稳定国民经济运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何代欣说。
2022-01-301月25日,随着顺濞河渡线大桥最后一片T梁稳稳地落在桥台上,历经14年建设的大瑞铁路大保段全线架梁贯通。 大瑞铁路大保段位于滇西地区,东起大理站,向西经漾濞、永平等市县,跨越漾濞江、顺濞河、银江大河、澜沧江,西至保山,线路全长133.66公里,其中桥梁11.51公里,隧道103.68公里,路基17.47公里,桥隧比86.5%,地质构造极端复杂,施工难度国内外罕见,建设历时14年。 大瑞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项目之一,也是我国西南进出境通道之一的中缅国际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2-01-30资产总额6.5万亿元,营收首次突破2万亿元,利润总额1323.8亿元,资产负债率降至64.9%……刚刚过去的2021年,北京国企营收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交出一份堪称历年最佳的成绩单。 2021年统筹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北京市市管企业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改革添活力 全年实施百余混改项目 城建集团瞄准北京证券交易所做创新,完成城建智控混改;金隅集团“腾笼换鸟”,将老厂房打造成金隅智造工场;朝阳区国资委推动组建城市智慧大脑运行平台公司,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国企发展,正展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气象。 去年,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并推动方案在各区和各家国企加速落地,形成全面推进改革的高潮。北京市国资委表示,去年已超额完成国务院国资委年度考核目标,深化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截至去年底,市管国企已基本完成公司制改革,改革企业数量进入全国前三,取得历史性突破,为国企市场化改革写下浓重一笔。市场化选人用人是“牛鼻子”,去年超九成市管企业实施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10家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这些均为老国企进一步注入了发展活力。 与国务院国资委联手举办混改项目推介会,市管国企全年共实施混改项目100余项,引入外部资本420亿元,使得北京国有资本功能有效放大。资本市场上,北京国企动作频频。京城佳业、建工修复、菜百股份的上市,让“北京国企板块”进一步扩容;全国首批9只公募REITs试点,首创水务和首钢绿能项目为北京赢得两席。 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动作,换来了国企关键指标的强势增长。截至去年末,市管企业资产总额6.5万亿元,资产负债率64.9%,降至近十年来最好水平。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超2万亿元,同比增长16%,两年平均增长9.8%;利润总额1323.8亿元,同比增长38.1%,两年平均增长12.7%。营收利润均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加大投入 453亿元研发经费创新高 北京加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企也在迈出创新发展新步伐,积极参与助力。 北京市国资委表示,首先是强化创新政策供给。对标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2021年出台了市管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意见。创新还具体体现在,安排国资预算10多亿元,12家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利润考核超百亿,从而支持企业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基础材料等领域加速创新发展。2021年,市管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453.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联手央企共同发布106项应用场景,推动成立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牵手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北京国企正在构建通融创新的生态。 在硅基光电子、“双碳”、智慧生活等领域,北京电控、金隅集团、北京建院等加大与高校、高科技企业的合作。金控集团发起设立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打造领先的数据交易基础设施平台。北控集团、京能集团与央企共同成立北京能源工业互联网研究平台,强化与“三城一区”的联动。 北京市国资委举办“十三五”创新成果发布会,让38项市管企业重大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其中不乏城建集团、建工集团、京城机电、京能集团、京投公司、北京建院等6家企业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创新技术奖。 还有一批国企创新成果已实现落地:北京电控所属北方华创14纳米半导体装备实现产业化突破,燕东微电子8英寸国产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月产4万片;京城机电所属天海工业具备“70兆帕大容积车用氢气瓶”批量供货能力;首钢集团所属首钢朗泽在国际上首次将工业尾气一氧化碳生物合成为蛋白质,形成万吨级产能。 担当“顶梁柱” 28家企业为冬奥 “出力” 作为“顶梁柱”和“主力军”,扛起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北京国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一年展现出新作为。数据显示,北京市管企业全年共承担全市重点建设任务176项,占全市年度投资计划的36%,去年共完成重点建设投资1280亿元,其中企业自筹资金达到904亿元。 在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中,完成环境提升、景观布置、物资供应、会场服务、交通保障等300多项任务。3家市管企业完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建设。北京冬奥会已近在眼前,北京28家市管企业承担194项建设服务保障任务。北京国企高质量做好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高标准持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去年市管国企共完成违法建设拆除等近53万平方米,5家市管企业率先向城市副中心搬迁。北京环球影城开园运营,已成为北京文化旅游新地标。截至去年底,17家市管企业已在雄安新区投资近百个项目。 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试营业,地铁站点布设130处便民服务设施,新建自来水厂数量、新开通地铁线路均创历史新高。首都公共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背后则是国企保障城市运行能力的持续升级。
2022-01-251月20日,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高铁站内,随着新型长轨牵引车将最后一组500米长钢轨精准推送到位,标志着我国首条民族自治州内城际高铁弥(勒)蒙(自)高铁全线铺轨完成,转入联调联试阶段,向着年内开通运营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弥蒙高铁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红河州内,北起南昆客专弥勒站,向南途经弥勒市、开远市,止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府蒙自市。正线长约107公里,新建竹园、朋普、开远南和红河4座车站,桥梁46座、桥隧比达45%以上,设计开行旅客列车时速目标值为250公里,与中越国际通道昆(明)河(口)铁路相衔接,是连接南昆客专、昆玉河铁路的重要铁路干线。 弥蒙高铁建成通车后,昆明至红河蒙自2小时内可到达,将成为滇中、滇东南两大城市群间的便捷旅客运输通道,对加快沿线城镇化进程,旅游资源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以及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间的交流和互联互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22-01-25“检测车在高速走一遍,就能准确快捷地检测出路面存在的病害,有效提高了我们开展养护工作的效率。”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师朱明勋介绍。 2022年春运将于1月17日拉开序幕。1月12日,广东省交通集团所属连英高速透露,该路段利用养护新“神器”——路面病害智能检测系统,为全线路面展开了一次春运前的健康“体检”,并对检查出的病害进行了修复,确保即将到来的春运交通安全平稳。近一个月内,连英高速全线共检测出5条早期细小裂缝,高速管理方在发现病害后,均在24小时内完成了修复施工。 智能检测的工作原理是将全景光学防抖摄像机、车载智能分析仪搭载在普通道路养护巡查车上,车辆驶入高速公路主线,就能在行进过程中通过全景式的图像收集对前方路面进行检测。摄像头将画面传回车载智能分析仪,通过AI智能动态分析,可自动识别路面的裂缝、坑槽、修补等常见病害。同时将病害类型、地理位置等数据上传至路面病害检测系统,实时向养护人员发出告警,及时进行路面病害事件管理。 据介绍,以往道路养护检测采用人工步查,一天仅能完成几公里的道路检测。现在一小时可以完成80公里单向高速公路路面巡查,以往一个月的检测任务,现在不到一天就能完成,检测人员的安全也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近年来连英高速努力打造智慧交通运营模式,先后引入自动监测净化厕所异味的智慧厕所、预警车辆高温的隧道热成像监测系统、自动巡回消毒机器人、护栏碰撞监测系统等,逐步打造出集安全、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运营模式。
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