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司法局在实际工作中将法治文化与余姚当地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拓展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法治创建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
一是与地方文化融合,推进“法律进余姚”。建设王阳明法治文化展示馆,生动形象展示王阳明的法律思想及基层治理思想,将法律历史形象化。由退休老师、干部、个体户和农民等组成河姆渡镇理论说唱团,主动找故事、找案例,自编自导一些情、法、理相互交融的普法小节目,以快板、姚剧、越剧、小品、方言说唱等形式,利用节假日或党员活动日以及乡镇里组织的各项活动,走村入院开展义务普法宣传,受到群众欢迎。
二是与机关文化融合,推进“法律进机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法润余姚”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在市级机关各部门开展学法用法竞赛活动,举办公务员法律知识测试,举办机关法治书画、摄影展览,引导公务人员增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意识和能力,倡导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今年以来,已开展政府常务会议学法6次,开展法制讲座45场,举办普法主题活动13场。
三是与企业文化融合,促进“法律进企业”。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和外来务工人员学法用法,在企业设立法制学校,开设学法园地,鼓励大中型企业创办法治小报、法治板报,树立学法宣传栏,营造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氛围。联合律师、市场监管等部门针对性地开展“送法进企业”、“律企携手”、法律服务沙龙等活动。今年以来,全市范围内已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200余次。
四是与校园文化融合,实施“法律进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推动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进一步健全校园、家庭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格局。目前,我市已拥有1个省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4个宁波市级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借力于这些基地,在做好学期内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推出暑期学法欢乐营,联合教育部门组织举办少年模拟法庭、法治漫画巡展、法治小报制作比赛等。
五是与社区(农村)文化融合,加大“法律进社区(农村)”力度。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市公证处、城区司法所、部分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等单位的志愿者共67名,组建成9个由局领导带队的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深入城区27个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截至10月份,全市已成功创建宁波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78个。深化“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在农村、社区设立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社区矫正、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五位一体”宣传站,全方位满足群众的法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