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敬告青年》
这是百年前《新青年》杂志对中国新一代年轻人的希冀,赋予了青年人极大厚望。年轻法律人是实现法治社会的重要后备力量,承担着建设法治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数字图书馆精心选取了《新青年》杂志中的三篇文章,与年轻法律人一同追忆98年前,曾经让万千青年人热血沸腾的醍醐灌顶之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年前的1919年5月4日,一场石破天惊的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它就是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政治影响的“五四运动”,又称“五四风雷”。以此为转折点,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提出各种救国方案,其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思想流派成为中流砥柱。
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即《新青年》前身,发刊词《敬告青年》开篇点出中西方青年观的异同:“窃以少年老成,中国称人之语也;年长而勿衰,英、美人相勖之辞也,此亦东西民族涉想不同、现象趋异之一端。”
《新青年》杂志封面
陈独秀认为,中国社会积腐太深,中年以上的人大都思想陈旧,难以改变,唯有寄希望于青年。所以文中指出:“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同一时代的梁启超也发文表示,“以诸君一己之命运,即吾中国之命运也。我辈年已老大,对于国家已负莫大之罪孽。国家之所由致此者,皆吾辈中年人之责也。而吾国将来唯一之希望,即未来之学生,即今日在座诸君是也。”
陈独秀发刊词《敬告青年》典籍影印本
自此,陈独秀按照他所理解的现代意义和标准,开始重新架构中国青年的价值体系。他对青年学生提出六点建议:
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以上六点概括了陈独秀对青年在人格形态、社会观念、人生态度、民族视野、伦理尺度、常识标准方面的观点和希望。陈独秀及《新青年》撰稿人的著作,以振聋发聩的气势唤醒了中国青年,铸就了一代真正有别于旧时代的新青年。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典籍影印版
在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一文中,作者同样对青年寄予厚望。高一涵首先阐述了共和体制国家的兴衰在于国民。 “专制国家,其兴衰隆替之责,专在主权者之一身。共和国家,其兴衰隆替之责,则在国民之全体。”
而共和体制国家政治在于民众的自由意志。为实现自由意志,高一涵同样与陈独秀持同一观点,即从青年入手。“澄清流水,必於其源。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於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
实现共和政体,需要提高青年素质,改造道德规范。应做到“(一)须有敬重少数意见与独立意见之雅量。不得恃多数之威势。抹煞异己者之主张。(二)多数舆论之起。必人人於其中明白讨论一番。不得违性从众。以欺性灵。(三)凡所主张。须按名学之律。以名学之律为主。不得以一般好恶为凭。”
高一涵还指出,其观点“国法所不能干,观摩所不能得,师友所不能教,父兄所不能责。”“仍吾在青年自觉云尔。”对青年学生寄予极大厚望。
马克威博士《青年论》典籍影印本
《新青年》创刊号还刊登了美国马克威博士、史密斯学士合著的《青年论》(《The Youth》)。文章引用亚罗德的话“二少年之差别。不在才能而在毅力。”两作者指出青年人要勤奋努力,“勤勉者,湔罪恶之良剂也。”
马克威博士还赞扬日渐独立的青年女性也拥有勤劳的高贵品质。“今者勤劳之於妇人,其紧要亦何亚於男子。往岁波士顿某美术肆中。有群女方聚而凝视一著名之雕象。一女忽曰。‘忆之。此为女子所作也。’一女答曰。‘此足使吾傲彼矣。’此名刻为蔡必罗亚遗像。而女士哈里特何思密所作也。女士好学而覃精艺术。乃能以名作遗世界云。”
《新青年》收录了众多具有新思想、新观点的优秀文章,不仅在当时起到了唤醒中国青年的作用,众多文章已突破历史局限,至今读起来仍发人深省,余响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