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丰硕成果,深刻总结宝贵经验,郑重宣布八项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明确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愿景、注入了新动力。中央企业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坚定支持中央企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国际化经营,深化与共建国家的互利合作,为实现共建“一带一路”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响应重大倡议,中央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创造性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此后多次在不同重要场合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论述,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方案破解全球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10年来,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投身共建“一带一路”伟大实践,在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为共建国家创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有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截至2023年10月,中央企业累计在140多个共建国家投资合作项目超过5000个,涉及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10年来,中央企业坚持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互联互通为主线,累计在共建国家投资或参与建设港口、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超过200个,有效疏通了海陆天网大动脉,促进了要素资源大流通。 ——海上支点串点成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从名不见经传的港口一跃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吉布提多哈雷港、尼日利亚莱基港、巴西巴拉那瓜港等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陆上通道拓线成面。中老铁路助力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欧班列成为贯通亚欧陆运干线的“钢铁驼队”,亚吉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开创“一条铁路拉动一个经济带”的新模式,中马友谊大桥、佩列沙茨大桥、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等成为打通交通动脉、畅通经济循环的“希望之桥”、“梦想之路”。 ——天上航线织密网络。助力共建国家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改扩建的马尔代夫维拉纳国际机场有效助推当地旅游业发展,增开的成都—新加坡、浦东—胡志明、西安—阿斯塔纳等航线,为促进经贸、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便捷的空中通道。 兰新铁路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运输通道之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铁路工程。图为2023年7月22日,兰新高铁一列动车从中国青海省门源县百里油菜花海驶过。 中新社发 成林/摄 ——网上联通赋能升级。通信服务网络覆盖40余个国家,在阿盟、东盟、南亚等地推广北斗应用、服务亿级用户,投资建设的2Africa海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海缆项目之一,亚欧5号海缆联通东南亚、中东、欧洲16个国家,有效提升区域通信能力、促进信息走廊建设。 积极推动规则标准“软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中央企业坚持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等环节执行国际规则,讲国际语言,为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注入了“润滑剂”和“催化剂”。 ——标准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对接国际先进规则标准,以优势产品和重大工程为依托,推动我国规则、技术、标准走出去,牵头制定移动通信、特高压等重要国际标准超过100项,强化民航、建材、物流、水电等多领域标准合作。 ——市场化合作机制落地见效。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与有意愿国家的企业开展三方、多方市场合作,建成了中白工业园、赞中经贸合作区等20多个产业园区,投资了中沙延布炼厂等170多个油气项目,建设了巴西美丽山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能源工程,打通了中亚、中哈、中俄、中缅等油气输送通道,有力促进各方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数字化合作机遇共创共享。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大势,加强同共建国家企业在数字领域的对接合作,在沙特建设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将赞比亚谦比希铜矿打造成非洲第一座数字化矿山,以新业态、新技术赋能当地产业升级,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 全力促进民生领域“心联通”。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积极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践行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理念,聚焦当地所需、发挥自身所长,推动资源向民生项目倾斜,架起了同共建国家人民的“连心桥”。 ——实施了一批惠民利民工程。积极开展民生项目,支持发展中国家减贫事业、民生设施建设,投资建设的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为超过400万户家庭送去光明,科特迪瓦城市供水项目使230万人受益,尼日利亚卡诺灌溉项目有效缓解了当地粮食短缺问题。 ——解决了一批就业民生问题。积极贯彻本地化用工原则,带动当地近百万人就业,全方位健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海外员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海外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积极设计或建设各类医院,高质量打造非洲疾控中心,新冠疫情期间累计向共建国家等提供7.3亿剂疫苗和大量医用口罩,为全球抗疫注入中国力量。 ——打造了一批绿色发展样板。严格遵守东道国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携手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了哈法亚等绿色现代化油田,建设了吉赛水电等一批风光水储清洁能源项目,把蒙内铁路建成生态环保之路,在与巴西水资源合作中破解了困扰当地30多年的水生态平衡难题。 中央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10年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是各国企业携手同行、互惠共赢的广阔舞台,具有强劲的韧性、旺盛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坚守合作初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总结了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是过去10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也是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要保证。新阶段新实践,中央企业必须珍惜重大成果,传承宝贵经验,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更大成果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互利共赢的鲜明导向。“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破解人类共同发展难题,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孤立和封闭没有出路,合作和开放才是正道。10年来,中央企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共建国家企业携手探索合作领域、打造发展引擎,有效激活了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了共建国家发展能力。面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坚持平等互利、互惠共赢,与共建国家积极寻求更多利益汇合点、合作契合点,共同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模式,促进各国发展潜力竞相迸发。 坚持市场化商业化的合作方式。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保持可持续性、强大韧性和澎湃活力的底层逻辑。10年来,中央企业全面对接通用国际规则,充分尊重共建国家意愿,主动学习国际领先企业治理经验,以市场化方式积极探索国际合作的有效途径。面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更加主动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推动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与共建国家市场对接、项目协同、产业共振,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加快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10年来,中央企业坚持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项目选择、实施和管理全过程,带头践行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加强生态环保合作。面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响应各方可持续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优势,强化高水平绿色低碳技术供给,更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支持共建国家绿色发展,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由中国三峡集团为主投资方投资建设的卡洛特水电站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投资项目,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卡洛特地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72万千瓦,2022年6月全面投产发电。图为2023年10月29日拍摄的卡洛特水电站。 中国三峡集团供图 坚持服务民生的价值追求。增进共建国家的民生福祉,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10年来,中央企业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承担建设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活条件、提升了幸福指数。面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坚持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打造更多建设周期短、综合效益好的“小而美”、“惠而实”项目,统筹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等相关方利益,高标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价值,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依法合规的底线要求。依法合规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底线要求,关系中央企业形象、国家整体形象。10年来,中央企业不断强化法治思维、严守合规底线,严格按照国际规则和共建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推进生产经营。面向新阶段、实现新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推动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切实当好依法合规经营的表率,推动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 三、砥砺金色十年,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中央企业更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擘画了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拓展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光明前景。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的金色十年,中央企业机遇广阔、大有可为。要以贯彻本次高峰论坛精神为新起点,落实好八项行动,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推动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聚焦互联互通,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通道。围绕设施联通,积极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主动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助推“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不断深化传统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合作,为促进全球互联互通优存量、做增量。围绕市场相通,健全全球生产服务网络,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商业法则、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继续扩大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促进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流通,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围绕理念融通,搭建高水平企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与共建国家各类所有制企业、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多层次立体式交流,拓展对话渠道、扩大合作领域、增强互信水平,不断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打造重点工程,树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标杆。着力打造标志性工程,推动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达成的合作协议高质量落地,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大能源资源项目投入力度,更好发挥重大项目的强引擎、硬支撑作用。积极建设民生项目,主动对接民生需求,加大本土化经营力度,聚焦基建、农业、水利、林草、减贫、教育等领域,建好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成果。切实提升项目综合效益,统筹考虑当地发展需要和企业自身能力,将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高水平的管理服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真正打造造福当地的“发展带”、惠及人民的“幸福路”。 拓展合作领域,开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空间。聚力打造绿色丝路,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深化同共建国家的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合作,严控新增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切实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聚力打造健康丝路,积极开展生物医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合作,助建更多先进医疗卫生中心,提供更多高质量医疗产品、技术和服务。聚力打造数字丝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5G基站、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建设力度,强化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大力推动北斗国际服务规模化产业化。 统筹发展安全,夯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基底。进一步健全合规体系,牢固树立依法合规经营理念,严格遵守项目所在国法律法规,加强海外员工合规培训,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律手段处理国际化经营事项能力。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完善境外项目风险防控制度和机制,加强企业内控体系建设,做好项目尽职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强化重点风险监测和防范化解,加强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进一步强化廉洁建设,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健全防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廉洁风险,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走得更稳、更实、更好。
2023-12-1511月10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意见》《关于健全自然垄断环节监管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国资央企实际研究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坚守功能定位、牢记职责使命,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抓好国资央企系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一步指导推动中央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调整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并结合分管工作作了发言。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相关文件,就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强专家参与公共决策行为监督管理、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等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国资央企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实际创造性抓好落实,推动中央企业更好落实国家战略、履行国家安全职责、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 会议强调,要高水平做好国资央企系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明确资本投向,科学制定规划,强化绩效管理,结合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和中央企业发展战略,依据国有企业功能分类,制定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核心企业的注资规划,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严肃财经纪律,督促企业依法合规管好用好预算资金,切实提升资金效能。指导中央企业深化改革、强化监管,结合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重点监管任务,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手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切实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规划任务,更好满足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需要,更好保障国家安全,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23-11-16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战略高度,继部署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之后,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决策部署。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推动国资国企切实扛起责任,抓好贯彻落实,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履行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的新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三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新形势新任务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力推动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取得成效。 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深刻领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紧紧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心任务,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既坚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坚定地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领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性。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正在经历大调整、大分化、大重组,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国有企业大多分布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实现国家战略意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变量。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更好发挥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图为白鹤滩水电站。 中国三峡集团供图 从开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局面深刻领会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重要性。通过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但一些长期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尚未彻底破除,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大而不强、资产收益率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必须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二、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方向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与改革三年行动有机衔接、与时俱进、守正创新,既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定力,又充分体现了主动适应形势之变、任务之变的战略主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从全局领会把握,抓住关键根本,确保正确方向。 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国企工作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贯穿始终、落实到位,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做到学与知深度结合、思与信融会贯通、用与行有机统一,坚定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始终坚守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原则不动摇不偏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国有企业一以贯之的目标要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必须坚持和运用好改革三年行动积累的宝贵经验,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丝毫偏差。 始终锚定“三个明显成效”的目标任务聚力攻坚。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从新时代新征程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出发,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提出要实现“三个明显成效”,即在增强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功能作用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上取得明显成效。这“三个明显成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作用,体现了经济属性、政治属性、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使命导向、效率导向、结果导向的有效融合,体现了内在要求和外在需求的相互贯通,必须统筹把握、一体推进、全面落实。 三、突出抓好以更好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 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鲜明导向。我们必须聚焦国之大者、围绕国之所需,切实把充分发挥战略功能价值放在优先位置,突出重点、综合施策、全面发力。 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是国家重点工程,接卸来自世界各地的LNG船,其中70%为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船只。图为2023年8月13日,塞浦路斯籍“利特克”轮靠泊在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码头。 新华社发 许丛军/摄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国有企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准确把握在我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要突出战略导向,强化内在、长期价值,健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加强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牵头或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创新主体深度合作。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积极开展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更好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必须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更大力度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投资力度,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在产业链循环畅通中的支撑带动作用,启动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推动基础固链、技术补链、优化塑链、融合强链。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强化重点领域保障,更好支撑国家战略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国有企业作为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基石,必须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作为重大使命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集中。要强化重点领域布局,通过市场化方式,强化国有经济在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供应等领域的控制地位,增加医疗卫生、健康养老、防灾减灾、应急保障等民生领域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增强重要能源资源托底作用,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推进油气资源进口多元化,提升对运输通道的掌控力。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维护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网络安全。 四、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形成了推动改革的强大势能,这个“势”弥足珍贵,为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了坚实基础。我们必须在巩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改革,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整合重组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为手段,突出主业、聚焦实业,更加注重做强和做专,推进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有序进退、提质增效,从整体上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完善主责主业动态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做强主业,坚决遏制部分国有企业盲目多元化、“铺摊子”倾向。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检验检测等关键领域整合重组,加大新能源、矿产资源、主干管网、港口码头等领域专业化整合力度,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围绕提升活力效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和市场化运营机制。活力和效率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问题。要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健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分层分类动态优化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配齐建强董事会,加强外部董事队伍建设,提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水平。更广更深落实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健全更加精准灵活、规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各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围绕完善监管服务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国有企业改革要先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不做好,国有企业其他改革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更加完善。深化分类考核、分类核算,完善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指引,优化考核办法,在中央企业实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考核。健全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出资人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完善权责清单管理,动态优化授权事项,构建上下贯通、实时在线的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体系,提升国资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五、在深化改革中全面加强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改革中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切实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保障作用。 完善党领导国有企业的制度机制。党的领导是我国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要坚持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增强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企业各层级全面落实、一贯到底。坚持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推动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经营业绩考核、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同步实施、有效联动。完善不同层级和类型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骨干,是治国理政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来源。要按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要求,坚持既从严管理又关心爱护,建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梯度培养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完善新时代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干事创业的有效机制,推动其当好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国有企业没有特殊、没有例外。要切实增强管党治党意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加强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和岗位的腐败,持续开展靠企吃企专项整治,加大跨国(境)腐败治理力度,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将切实扛起组织实施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责任,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见行见效,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10-179月14日,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召开中央企业产业链融通发展共链行动启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中央企业与各类所有制企业聚焦主业、协调联动、互利合作,共同探索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中国方案”,积极补链、强链、固链,切实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苟坪主持会议。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重要部署,为推动产业链融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认识产业链融通发展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必然要求,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产业优势,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引领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创新,共同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 会议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央企业对产业链的融通带动作用,通过搭建合作交流对接平台,探索建立以中央企业为牵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要共建新机制,加强与产业链相关企业、重要区域的协调会商,建立产业链上中下游供需对接机制、项目共建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和生态共建机制,实现多维度协同。共筑新基础,发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的强引擎、硬支撑作用,通过合资建设、增资扩股、投资并购等方式广泛合作,在产业补链、延链、升链、建链方面加快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底座。共享新成果,加强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创造更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激发产业发展源动力。共创新生态,发挥龙头企业产业主导作用,强化产业链供需协同,引领带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新型价值创造体系建设,打造互利共赢共同体。共谋新发展,加强与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上的合作,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孵化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掌握未来竞争主动权。 会议强调,要高质量推动共链行动落地见效,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度重视、压实责任,切实做好内外部资源保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序组织推进工作。要科学谋划实施方案,结合产业链特色,以链式思维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抓住重点务求实效,围绕供需匹配、协作配套、创新合作、资源共享、产业赋能、产融结合等方面,持续强化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合作和有效对接,以实实在在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将共链行动真正打造成为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循环畅通的实招硬招。 会上,中国移动、中国中车集团、上上电缆、捷杰西石油设备和国家开发银行有关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共同表达了加强产业合作,实现协同发展的坚定信心。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厅局负责同志,中央企业有关负责同志,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金融机构代表参加会议。
2023-09-20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规划》从4个方面部署了主要任务:一是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三是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便利科研人员进出,实施货物分线管理,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四是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 《规划》要求,统筹推进深圳园区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合作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细化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督促规划任务贯彻落实,适时组织开展评估。广东省要将深圳园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深圳市要落实主体责任,全力抓好深圳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建设。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其中明确要共同开发建设合作区。2018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合作区规划建设作出部署。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积极主动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制定本规划,规划近期到2025年,展望到2035年。 一、规划背景 2017年1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开发合作区。合作区地处香港特别行政区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带,是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即合作备忘录所称“深方科创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香港园区(即合作备忘录所称“港深创新及科技园”)面积0.87平方公里。深圳园区规划范围包括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福田保税区面积1.35平方公里,东起皇岗口岸边、南沿深圳河、西至新洲河、北至绒花路;皇岗口岸片区面积1.67平方公里,东至华强南路、南临深圳河、西至皇岗路、北至滨河大道。 规划建设合作区,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有力支撑,是深港双方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互利合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深圳市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对接国际通行创新规则、开展国际协同创新、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有利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将自身科技创新、金融开放等优势与珠三角地区完备产业链深度衔接,推动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 当前,深入推进合作区规划建设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突出,跨境合作条件优越。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一河之隔,直接跨境接壤,拥有福田口岸和皇岗口岸两个连接深港两地的陆路口岸,是深港科技创新合作最直接的对接点。深圳园区可快速衔接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广深港高铁福田站,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具备集成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资源、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联动国际国内市场的特殊优势。 ——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创新活力强劲。深圳营商环境好,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具有应用场景丰富、产业体系健全和连通内地广阔市场等综合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实行自由港政策,拥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体系和高度开放的科研环境,科教资源丰富。深圳园区依托深港高水平市场化、国际化及科技产业互补优势,在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等方面具备独特条件,可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深港合作开发意愿强烈,协同发展潜力巨大。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双方合作共识度高、意愿积极、互动活跃,基本形成了高效协作、相互支撑的合作机制。深港两地政府成立联合专责小组合作开发香港园区,支持深圳园区发展,共同建立合作区。目前,深圳园区土地整备、空间筹集、项目储备等工作进展迅速,福田保税区已利用现有空间集聚了一批香港科研创新机构和创业团队,香港高校提出了一批希望落户深圳园区的尖端科研项目;香港正推进筹备香港园区加快发展和优化功能的计划,运营公司将积极配合,并已在预算中安排充足的开发建设费用。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还面临许多瓶颈制约。新时代赋予了深港合作新内涵、新使命,亟需以合作区为突破口和先行区,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发展、推动更大范围有效配置资源、推动创新要素便捷高效流动,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中心任务,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深圳园区和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坚持着眼全球配置一流科创资源,充分发挥香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作用,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建立更加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率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发展定位 ——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利用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联合香港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 ——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发挥深港科技产业互补、园区跨境接壤以及深圳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势,紧紧围绕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任务,营造高度开放的国际化科研制度环境,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加快形成灵活高效、风险可控的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为新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开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汇聚粤港澳三地优势,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打造国际一流中试转化服务平台,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为大湾区建设持续产生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 (三)发展目标 紧密衔接香港园区和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时序,以2025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分阶段推进深圳园区建设。 到2025年,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皇岗口岸整体完成重建,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运转高效的通关查验模式创新。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 三、总体布局 (四)区域联动格局 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联动香港园区,加强与香港园区建设时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衔接,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积极配合香港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有力支撑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节点,实现科技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开展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创新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五)区内空间布局 立足深圳园区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围绕发展目标和任务,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中心区域包括福田口岸、皇岗口岸旅检区及周边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高端科技服务枢纽,承担口岸综合服务和高端科技服务功能。西翼包括福田保税区,规划建设高端科研区和中试转化基地。东翼包括皇岗口岸现状货检区及其东北侧生活区,规划建设国际协同创新区和国际人才社区。 (六)分区监管布局 基于深圳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有的管理设施和基础条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在福田保税区等海关监管区域建立产业、机构和个人“白名单”制度,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其中,海关监管区域与香港之间设为“一线”,实行口岸管理;海关监管区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其他地区之间设为“二线”,实行通道管理。 衔接香港园区开发建设时序,分步对福田保税区和皇岗口岸片区实施特殊监管。福田保税区利用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体系和设施,通过清单管理等方式逐步腾退非保税企业和生产加工型业态,有序导入香港及国际高端科创资源,2025年前基本形成国际化现代化的高端科研区。皇岗口岸片区结合口岸重建及取消货运货检功能,释放货检区土地空间,视合作区发展需要确定监管安排,在实现封闭管理前,暂不实施分线管理相关税收政策。 (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研究引入穗莞深等城际铁路,加快深圳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支线进一步南延至深圳园区等项目建设,实现深圳园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的轨道交通连接;推进皇岗路提升改造和新洲路南延工程,畅通深圳园区与深圳重点发展片区的连接通道。积极配合香港研究北环线支线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香港园区接入新皇岗口岸的可行性。 ——优化区域内部交通网络。完善深圳园区对外出入口布局,畅通内部各片区交通联系,构建“五横六纵”道路网络,推进落马洲大桥和连接线改造。在深圳园区预留合适位置建设与香港园区的跨境通道,实现双方园区科技人员便捷往来。 ——推动口岸及周边片区改造。加快推进皇岗口岸整体重建和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改造升级,实现皇岗口岸片区、福田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便捷互联。推动皇岗口岸现状货检区改建,携手香港园区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推进皇岗口岸生活区和福田口岸片区连片改造,扩展和完善口岸片区功能,实现双口岸协同发展,建设面向国内国际的现代化口岸和综合服务枢纽。支持深圳园区创新土地整备模式,试点土地供应新方式,探索园区更新新模式。在确保建筑结构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建筑设计创新,优化相关审批与监管手续。 四、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 (八)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深圳园区主动加强与香港园区的规划衔接,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运营管理,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统筹开发利用。围绕香港园区关注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事项,在深圳园区建设一批功能相互支撑、领域关联紧密的重大协同项目,加强生产、生活、生态相关配套设施的无缝对接和高效协作。 (九)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引进港澳知名高校优势学科重点科研项目,支持港澳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在深圳园区拓展空间,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支持深港两地高校联合成立研究生院,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支持两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十)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面向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聚焦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精密仪器设备、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区块链与量子信息、细胞与基因等前沿交叉领域,支持深港联合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深圳园区共建卓越研究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平台、数字经济与金融超级计算集群、“量子谷”,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资源深度融合。协同香港引进国际顶尖研发型企业,设立联合研发中心,推动深港及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跃升。 五、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 (十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发挥好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瞄准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封测及中试、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加快建设5G中高频器件测试、先进显示研发验证、集成电路科研试验、高端芯片设计验证、半导体先进封测、微机电系统研发、机器人检测认证等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实现信息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突破,推动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围绕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发展未来网络、新型显示、下一代网络设备等前沿信息产业。 (十二)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推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交叉融合,加快医学影像、精准医疗、细胞治疗、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等交叉学科领域技术创新,重点围绕药物及疫苗、基因检测及诊疗、高端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在生物科技中的应用等领域开展合作,重点发展新一代基因测序仪、医疗机器人等高性能医疗器械。大力发展创新药物,搭建生物医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支持全球顶尖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企业提供一体化医药研发服务。充分发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中心作用,加快推动药品和医疗器械审评、检查、临床试验等规则与国际接轨。依法依规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探索建立适合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生物药械研究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试点放宽外资生物医药企业准入限制。 (十三)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机,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图形处理芯片等基础软硬件开发,打造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示范基地、智能网联全无人自动驾驶公交应用示范区,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发展。加快制定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框架体系,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开展创新应用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规范应用,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金融业务模式创新。加快建设深圳数据交易场所,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六、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十四)便利科研人员进出。按照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先期采取“一线高度便利出入境”的通关模式。待后期条件成熟后,与香港一道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实行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及停居留政策。物品经“一线”进入深圳园区,按照现行行李邮递物品有关规定监管、征税。加快推进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筹建及对外开放,为合作区内企业和科研机构跨境交流提供通关便利。结合皇岗口岸实施“一地两检”计划,一并研究处理合作区跨境专用口岸的连接安排,与香港方面的口岸设施和管理制度做好衔接。 (十五)实施货物分线管理。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实施特殊监管,对货物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便利科技创新相关货物出入。探索实行科研机构与企业“白名单”制备案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进口自用科研货物免征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实行海关便利化通关管理模式。经“二线”进入深圳的货物,按照进口货物有关规定征收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一线”已缴税货物除外;从深圳经“二线”进入海关监管区域,涉及出口关税应税商品的还应征收出口关税。具体管理办法由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十六)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打造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创投基金集聚地,发挥人民币国际投贷基金优势,探索组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早期母基金和系列专业子基金,投资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企业。允许科研资金跨境资助深港两地科研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和香港做法,研究完善科研资金监管制度。在深圳园区针对“白名单”科研机构与企业,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深港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平台发展,持续优化和深化跨境债券产品试点工作。鼓励深圳针对深圳园区内优质企业制定便利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的支持政策。探索新型金融监管方式。 (十七)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支持在深圳园区建设国际数据专用通道,探索建设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国际信息通信设施。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研究建设固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绿色通道,探索形成既能便利数据流动又能保障安全的机制。支持经备案的科研机构及企业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实现科学研究数据跨境互联互通。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开展取消手机长途和漫游费试点,探索允许符合条件的香港通信服务商在海关监管区域内建设通信基础设施,提供通信服务。试点在深圳园区设立香港电信运营企业数据灾备中心等,建立互联网接入服务商准入资质背景审核、接入用户实名登记和管理机制。 (十八)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探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准确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鼓励通过调解、仲裁等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纠纷。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能力建设,为深圳园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基本原则并且不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研究允许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注册的港资企业协议选择适用香港法律解决合同纠纷以及协议选择香港为仲裁地。探索知识产权跨境转让交易路径,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 (十九)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对特定封闭区域内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并由财政部、税务总局按程序制定优惠产业目录。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符合条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对在深圳园区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有效降低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税负水平。 (二十)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在深圳园区推行“白名单”制专业资格管理便利化政策,支持“白名单”内具有港澳职业资格人士经备案后直接提供专业服务(法律服务、证券基金期货等特殊行业除外)。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设定经济补偿上限等方面探索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对于在深圳园区从业、已在香港参加当地社会保险并继续保留社会保险关系的香港居民,可以持相关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免于在深圳园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允许雇主购买香港雇员补偿保险,鼓励积极研究探索优化工伤保险待遇结构。 (二十一)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鉴香港及国际管理制度。聚焦产业需求,对重大科技问题实行全球揭榜。深入实施政企联动机制,支持企业等社会力量设立科学基金、科技奖项,对已获企业投资的科研院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实行便利化财政跟投,符合条件的可免于项目评审申请一定比例的财政资金配套支持。健全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采用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评价制度,引入国际同行评议,建立评审专家信用评价制度。改革科研经费管理,推行经费包干制,培育科研项目经理,赋予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试点,加大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力度,探索适用港澳审计准则。探索财政科技计划非涉密(敏感)项目向境外科研机构有序开放。推动深港共建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实现科技资源双向开放和高效利用。促进科技与金融、研发与市场、科学家和企业家深度对接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和财富创造双轮驱动。 (二十二)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试点实行企业登记注册行政确认制,推进“一件事一次办”场景式主题服务改革。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医疗科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新材料、微电子等领域适度放宽港资机构可开展的业务范围。积极推动两地机构更多利用内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与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对接联网的安排,便利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利用一站式平台就其跨境金融科技项目在香港及大湾区内地城市同时进行测试。支持应用创新科技的创意产业(包括电影和电视制作、专业设计及广告服务提供商)依法依规落户。 七、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 (二十三)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深圳园区科研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共同构建更加开放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标准合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开展科研合作。支持组建世界创新城市合作组织,推动全球创新城市之间的机制对接、平台对接和项目对接。支持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等国际科技组织在深圳园区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与全球主要创新高地的创新创业直通车,实现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支持创新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管理制度,对于住所在深圳园区的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等特定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在申请成立登记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简化注册流程,缩短注册时间,允许在全球范围内吸纳会员;同时,参照脱钩后的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综合监管机制,加强监管。 (二十四)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为外籍人才(包括外籍香港居民人才)申请签证、居留证件提供便利,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全面放开对港澳台及外籍人士担任企业机构董事、监事、高管及负责人等职位的限制。构建符合科研规律、适应科技创新发展要求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国际科技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国际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为经备案的境外人士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停居留及工作提供便利。 (二十五)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加强与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衔接,结合合作区实际,建设公共科研设施和仪器服务平台,为合作区内科研机构、企业等提供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建设国际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科技文献、动态、政策等国际科技信息服务。集聚国际知名风投机构,仲裁、调解组织以及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高端专业服务机构,为科研活动提供高质量服务。探索建立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引入国内外创业投资企业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六)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借鉴先进园区发展经验,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内引入国际一流的教育、健康、文体资源,建设多元优质的国际化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实施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科学配置高端人才生活空间,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创新园区治理模式,提升对国际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八、保障措施 (二十七)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深圳园区规划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适应深圳园区开发建设新模式和对外开放新要求,积极创新国际化环境中党的建设工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深圳园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坚强保障。 (二十八)强化法治保障。充分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遵循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前提下,探索在深圳园区海关监管区域逐步构建民商事规则衔接香港、接轨国际的制度体系。有关改革开放政策措施,涉及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现行法律规定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向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提出相关议案,经授权或决定后实施;涉及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现行行政法规规定的,由有关方面按法定程序提请国务院授权或决定后实施。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允许深圳立足深圳园区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 (二十九)完善合作机制。在深港双方组建香港园区联合专责小组的基础上,深化深港双方合作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定期会晤制度和专题会商制度,统筹合作区政策制定、合作开发等重大事项。支持深港双方联合成立深圳园区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深港两地各界优秀代表参与,共同为“一区两园”提供战略咨询,重点研讨深圳园区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布局、科研资助管理、园区运营管理、招商引资、产业导入、人才引进、国际推介及园区服务等关键事项,形成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的合作推进机制。 (三十)加强组织实施。在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领导下,统筹推进深圳园区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等。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合作区在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措施细化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问题,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制度创新动态调整机制,持续谋划形成创新政策清单,条件成熟后提请中央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跟踪督促规划任务贯彻落实,适时组织开展评估,重大事项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广东省要将深圳园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深圳市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工作力量,健全工作机制,细化工作任务,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全力抓好深圳园区建设各项工作。
2023-08-318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和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研究部署加快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携手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和防汛救灾工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推动国资央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发挥稳定器压舱石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并结合分管工作提了意见建议。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深入领会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结合国资央企工作实际抓好落实。要推动中央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不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快构建未来发展领先优势,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开门抓评估,全面检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干部队伍教育整顿等成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国资央企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积极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全力以赴做好中央企业经济运行工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贡献力量。要紧跟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强监测分析,指导中央企业积极拓市增收、控制成本、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等,加快打造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努力做到行业领先,增强市场信心。要着眼长远,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动力后劲。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上多作贡献,不折不扣解决好企业账款拖欠问题,携手民营企业等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会议要求,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和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部署,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压实责任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扎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全力以赴确保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积极服从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安排,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彰显国资央企的责任担当。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23-08-237月2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和大兴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交流国资央企在主题教育中大兴调查研究、集中调研的成果,并就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听取意见建议,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中央第三十八指导组组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秀领及指导组成员到会指导。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组长张玉卓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分别就所牵头专题的调研成果作了交流发言,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出席会议。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同志,国务院国资委有关厅局、委党委主题教育企业巡回指导组组长代表等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对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开好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提出意见建议。 会议指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中央第三十八指导组指导下,国务院国资委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的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再学习、再理解、再深化的过程,委党委班子成员聚焦国资国企党的建设、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国企改革等17个主题,深入央企、直插一线,开展全覆盖调研。调研始终坚持思想引领,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深刻领悟,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国资央企的新使命新定位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做到“两个维护”、服务“国之大者”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增强;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真找问题、找真问题,对影响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做了系统梳理,对制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卡点堵点做了认真剖析,为下一步因企施策、对症下药打下了坚实基础;注重调研实效,向基层学、向一线学、向职工学,进一步理清了解决当前国资央企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进一步形成了推动企业发展的实招良策。 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在对标对表上下功夫,持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悟,在全面系统学习、对标检视提升、融会贯通运用上深化实化,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中找遵循、找思路、找方法,更好地凝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强大力量。要在走深走实上下功夫,持续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强化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提升工作质量和成效,扎实推动调查研究常态化制度化,形成更多有站位、有深度、有价值的高质量调研成果,提高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能力水平,在掌握实情、办好实事中形成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要在见行见效上下功夫,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效,结合专题调研、整改整治、征求意见、谈心谈话,高质量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系统化推动问题整改整治,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掌握运用、调研成果转化、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党员干部群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全方位总结评估主题教育成果,把成果运用不断引向深入。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管理局系统单位党委负责同志,有关协会负责同志,委党委各巡回指导组组长、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专项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3-08-01今年上半年,面对困难和挑战,地方国企着力稳经营促增长,主要经营指标符合预期,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在推动地方经济好转中挑起大梁。 积极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地方监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房地产)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6.7%。 强化创新增添发展后劲。地方监管企业研发经费达2234.3亿元,同比增长20.5%。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安徽、江西等地组织国企加快数字化转型,实施一大批重大项目。湖南、四川等地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力度。 这是记者从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研讨班上获悉的。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研讨班上强调,下半年,国有企业要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契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改革是搞好国有企业的关键一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于2022年收官,实现了主要目标任务,促进了国企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对全国37个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整体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评估,有18个地方获评A级。 近期启动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明确了今后三年国企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国之所需,聚焦重点攻坚,新一轮国企改革将以更大力度推进。 张玉卓表示,下半年,要突出抓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牢牢把握改革正确方向,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坚持分类改革,切实推动国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按照部署,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在制度性改革上取得的成果,更加突出功能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日前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完善国企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国企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牵引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下一步,各地国资委将持续加大组织推动力度,加快提升国企技术创新能力。“要求企业创新,国资委首先要在思路和政策上创新;要求企业担当,国资委首先要为企业担当。”张玉卓强调,地方国资委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业绩考核、工资总额、科技人才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方面,敢于突破现有政策框架、敢于创造新的经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政策精准度。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根据部署,各地国资委要下更大力气抓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坚持专业化发展,推动更多国有资本投向实体经济、投向具备发展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据悉,国务院国资委正在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各地国资委可以借鉴经验,结合本地区实际,加快培育与地方发展定位相契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与相关中央企业在资源、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力度。与此同时,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以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些地方已有较好基础,须坚持精耕细作,资源配置更加聚焦,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也要加强统筹谋划,做到全国一盘棋。“要避免‘一哄而上’,防止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张玉卓提醒说。
2023-08-01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国资央企工作实际研究贯彻落实举措。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主持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出席会议并结合分管工作作了发言。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就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进一步深化石油天然气市场体系和电力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等作出系列重要战略部署,为国资央企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入领会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牢牢把握国企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抓好落实。 会议强调,要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新使命新定位,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要把准方向,按照党中央最新部署要求,以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契机,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为服务保障国家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电力安全、科技安全等提供强有力支撑。要主动作为,以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抓手,聚焦战略资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参与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助力国内国际市场高效联通。要充分发挥国有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副秘书长,驻委纪检监察组,各厅局、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2023-07-19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推动国资央企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指导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理论大学习、推动思想大武装,切实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为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深学细悟把握理论精髓 读原文原著、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实地践学……主题教育中,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指导中央企业持续推动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深学细照笃行中提高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2014年5月,在位于河南郑州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主题教育中,中国中铁将理论学习课堂搬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生产车间,大家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感悟思想伟力、汲取智慧力量。“通过边看边想,沉浸式增强学习实效,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脉络理解更清晰、更透彻。”中国中铁装备首席专家王杜娟说。 全面系统学,在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在我国现代海洋石油工业发源地渤海油田,中国海油开展了主题党日和集体学习研讨,再学习再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多家中央企业召开党委(党组)会议、专题会议、理论中心组会议等,以“第一议题”形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主题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 联系职责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等航天重大工程任务研制、试验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坚持把主题教育贯穿发射场型号试验全流程全周期。中国一汽、中国五矿、国家管网集团等企业突出强化“学”的引领作用,通过读书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原汁原味学,逐字逐句悟。 创新形式学,推动学习持续走深、走实、走心。国投集团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以学促干·特色党课开讲啦”系列活动,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微党课教学,推动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抓在平常。中国中车在用好学好规定书目的基础上,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轨道交通、人才建设、“一带一路”、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的重要指示批示,梳理汇编成册,形成特色学习资料。 “主题教育中,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车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从殷切嘱托中汲取前进力量,不断擦亮中国高铁这张亮丽名片。”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中车钳工特级技师张雪松说。 深入调研解决发展难题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主题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 下工地、进车间、进班组……国资央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情况,作为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的首要内容,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坚持目标导向,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今年5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骅港煤炭港区码头,了解河北省港口整合发展和黄骅港生产经营、发展规划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港口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国家能源集团迅速在所属黄骅港召开现场会,明确25条落实举措,一体部署、一体推进。集团多家单位组成攻坚专班,深入调研协调,推进航运、港口、铁路各环节高效衔接,实现反向综合运输全面贯通。新举措下,作为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口的黄骅港,资源整合优势正进一步发挥。 增强问题意识,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老油田经过长期开采,主力油田陆续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采收率要提高1个百分点,不亚于百米短跑成绩提高0.1秒的难度。如何让这些油田焕发活力?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通过深入调研,找准制约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难点堵点发力,把创新动能注入石油生产一线,为端牢能源饭碗提供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试验室党支部书记李德庆说。 据介绍,胜利油田集中资源攻克核心技术,能将藏在仅有头发丝直径两百七十分之一大小的岩层缝隙里的页岩油开采出来。目前,国家级页岩油重点示范项目牛页一区试验井组,20口页岩油井全部完钻,正开展大规模压裂施工,预计10月份全面投产。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在三峡坝区,两岸青山如黛,峡中平湖似镜。在三峡工程博物馆内,中国三峡集团主题教育学习宣讲拉开帷幕。 将会议室搬到长江边上,将研讨会开在项目现场……集团领导挂帅,联合业内专家、科研院所等力量,深入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巨型水电站等“大国重器”现场把脉问诊,开展战略性、对策性、前瞻性调研,目前已在三峡水库汛前浮动水位运用和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上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挖掘了长江水资源高效利用潜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今年5月28日,C919首个商业航班东航MU9191安全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中国民航商业运营国产大飞机正式“起步”。 牢记“让中国大飞机翱翔蓝天”的嘱托,中央企业努力将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本领。中国商飞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飞机事业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攻坚克难,推动大飞机事业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国东航全力推进C919飞机引进、验证试飞、资质训练和运行保障各项工作,在国产大飞机翱翔蓝天、实现商业运营上迈出坚实步伐。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指导中央企业发挥重大项目、标志性工程引领作用,在打造样板、互学共促上做示范,努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当先锋、作贡献。 坚持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立足于自身”“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以主题教育为契机,中央企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深悟透,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上来。 牢记“国之大者”,中国电科、中国信科等企业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事关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领域,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服务国家战略,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伶仃洋上,集“隧、岛、桥、水下互通”四位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通道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建设近日迎来重大节点,海底隧道正式合龙。 作为深中通道主要承建单位,中交集团在主题教育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承建的港珠澳大桥等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我们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找思路、找方法、找答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勇当践行国家战略主力军。”中交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持续深化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 在青海,龙羊峡水光互补发电项目产生的“绿电”正源源不断送到“千里之外”;在四川,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项目——兴川实证光伏电站已经投产;形成从多晶硅生产制造到组件回收的绿色循环光伏全产业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国家电投持续推动改革创新,举全集团之力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5月底,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6745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持续在学思践悟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奋力谱写国资央企新篇章。
2023-07-04